张仲景是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最早实践者,在其所创经方中,很重视中药升降浮沉之性。四逆散柴胡主升,疏肝气之郁结,枳实主降,导胃气之壅滞;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并用,调理脾胃之升降,此皆善用药物升降浮沉之范例。
1.中药的升浮
大多数味辛甘、性温热者属于升浮药;凡质地轻松的中药(入药部位为花、茎、叶者),大多作用升浮,如菊花、升麻等;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显著疗效,它可以选择性提高兔、犬在体或离体子宫肌的张力;单味升麻、柴胡都可显著提高兔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张力,说明升麻、柴胡两味药物,起到向上升提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在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之外,亦有特殊性、双向性、不明显性及可变性。花叶类药物质地轻扬,本主升浮,但旋覆花、丁香降气止呕,槐花治肠风下血,番泻叶泻下导滞等,其性沉降而非升浮;子实类药物质地重实,本主沉降,但蔓荆子疏散表邪以清利头目、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等,其性升浮而非沉降。因此中药升降浮沉之特殊性应从其临床发挥的作用方面去理解。
2.中药的沉降
大多数味酸、苦、咸,性寒凉者属沉降药。就药物的质地而言,质地厚重或属子实者,如苏子、枳实等,大多作用沉降。中药升降浮沉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变,即升浮转变为沉降,沉降转变为升浮,其转变的条件包括炮制、配伍、药用部位的改变等。药物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原来的四气、五味及升降浮沉等药性。有些药物经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炒则下行。如大*可峻下热结、泄热通便,具有沉降之性,但经酒制后,其活血化瘀及升浮之性增强,泻下通便等沉降之性减缓;杜仲、菟丝子盐炙炒后,增强其下行补肾的作用。升浮药配伍在大量的沉降药之中,全方功效随之趋下;反之,沉降药处于大量升浮药之中,全方的功效也随之趋上。故银翘散、桑菊饮等解表药都采用质地轻松、气薄味辛之类花草叶类药物,使配方具有升阳透表的功效。大承气汤使用大*,其质地重浊、坚实、气厚,性寒的药物配方使之具有攻下实积聚、向里趋下的功效。
目前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实验研究较少,主要是结合方药的药理作用进行观察。例如补中益气汤可以选择性地提高在体及离体动物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加入升麻、柴胡的制剂作用明显;如果去掉升麻、柴胡则作用减弱且不持久,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除不断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经典理论外,还集中研究了升降浮沉与中药药理作用的关系。有些中药具有升浮和沉降的双向作用趋向,如麻*发汗、解表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止咳平喘、利尿消肿而具有沉降的特性;白芍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下行血海以活血通经,具有沉降的特点;*芪既能补气升阳、托*生肌,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利水消肿、固表止汗,具有沉降的特点。
功效主治及药性理论对中药药效学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认识和利用中药药效作用的特点,遵循其作用的基本规律,围绕功效主治及药性理论开展中药药效学研究,结合西医学的生理病理学认识,运用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方能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中药药理作用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