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开足暖气的办公室,“叮”一下,烤完榴莲之后打开烤箱门,“嘣”,整个空间里都逃窜着榴莲香味,是何等浓郁。
在所有榴莲的吃法里,当属烤最为上乘,尤其在这气温骤降的冬日。烤完的榴莲外层焦黄,带着一层脆皮,小勺子舀上一道,软软糯糯,热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的甜将所有感官一起调动,再阴霾的天气,都会因为这份快乐烟消云散。
密闭空间的公共场合吃这种带有刺激性的食物,没有公德心。我偷偷在同事们上班之前进行这项秘密行动,作案完毕打开窗户,南北通透一阵北风将带着东南亚风情的榴莲味一吹而过。
某个馋虫挠心的下午,抵不过那一口。用微波炉加热也是顶好,不过一定要记得盖上三片芝士,高火加热五分钟,看到芝士掩盖下的榴莲被包裹到浑然天成,捧着滚烫的瓷具,小心翼翼放在桌上,与单烤榴莲更具不一样的味觉体验。
芝士的厚重与咸味将甜腻榴莲包裹,进入口腔后,满满的重口味,重叠在一起是碰撞的火花,惊艳全场。尤其是吃完之后,摸摸肚子,打一个诚意十足的嗝,整个身心都通透了。
不知何时起,我成了一个忠实的榴莲爱好者。
榴莲,英文名“durian”。据说它的中文名最早来自明朝航海家郑和。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经过几个月的风雨波折,疲惫不堪,他们选择在东南亚的一座小岛上少许休息整顿。却意外闻到到道上臭味十足的一个个貌似刺猬的果实,船员们摘下后用随身携带刀剑将其剖来,捏着鼻子尝了一下,居然很好吃,甜美异常。
美味一时让大家忘了思乡苦恼,可谓流连忘返。于是郑和拍手称快,“我就给它取名叫做流连吧。”随着时间流逝,“流连”渐渐演变为“榴莲”。
而事实上,这则流传颇广的野史大概为后人所杜撰。在相关史料里记录最多的是它的英文名。
郑和船队上一位名叫马欢的翻译,分别在年、年和年三下西洋,归国后撰写《瀛涯胜览》,也写到了榴莲:
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则五六瓣裂开,若烂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可食。其中更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栗。
在马欢笔下,榴莲叫做“赌尔焉”,正好是其英文名“durian”音译而来。他说榴莲味道如烂牛肉,其果肉内的籽则像板栗一般软糯。
不管是臭如烂蒜还是若烂牛肉之臭,榴莲的味道数百年来从未变过,始终如一,恨它的人掩鼻而逃,爱它的人日啖一个不嫌多。
想想之前,我是绝无可能爱上这种“又臭又贵”的食物,每去超市,在水果区闻到榴莲味道,必定掩鼻远离。或者突然在哪一天解锁,我却浑然不知,榴莲披萨、榴莲千层、榴莲炸鸡……到底是哪个改变了我的蛋白酶?不得而知。
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里提到:
“小的时候,长辈总是告诫不要挑食,其中的道理会影响人一辈子。
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解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亚洲人,例如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到了牛奶多的地方,例如美国,绝大多数都出现喝牛奶即泻肚的问题,这是因为亚洲人小时侯牛奶喝的少或根本没有的喝,因此缺乏某种蛋白酶而造成的。”
小时候当过几年留守儿童,我对待食物的态度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没什么挑食的不端正习惯。按照阿城的蛋白酶理论,反而因祸得福,养成了一个包容接纳的蛋白酶,吃嘛嘛香,由以“臭”为食物为甚。
每年气温稍冷之后,母亲会买回一大摞老豆腐回家,自己制作臭豆腐。晒到微黄之后,放进稻杆,密封在木桶里,等着它们一点点长毛、变绿、发霉,直到最后上色调味,臭臭的霉豆腐放进郫县豆瓣的塑料盒里,每顿午饭少不了一筷子一筷子地挑动,细细啜尝,一盒母亲自制的臭豆腐匆匆吃完,仍回味无穷,只好再等来年。母亲嫌麻烦,每年只做一次。
又有臭味难尽的肥肠,一个月寻寻觅觅找机会吃两顿,胆固醇高又何妨,毕竟不是天天吃。有人曾告诉我,肥肠是粪便终极版本的生成部位,亏你还吃得这么津津乐道。他可能不知道肥肠的油脂在铁锅里滋滋作响时的喷香四溢,配上发酵之后带着酒香的醡辣椒热锅翻炒,岂容你一碗米饭能解决的。又有卤肥肠,切成小段与卤海带、卤藕、卤千张同回锅,撒上一把蒜苗,又臭又香又辛,你待如何?
至于当红炸子鸡柳州螺蛳粉,已经不容分说成为许多人的“真香”食物,螺蛳粉里可以没有螺蛳,却少不了酸笋,同样是腌制发酵而来。
说道腌制发酵,就不得不提被周作人以一己之力捧红的绍兴“苋菜梗”,“用盐腌藏瓦坛中;候发酵即成,生熟皆可食。平民几乎家家皆制,每食必备,与干菜淹菜及螺狮霉豆腐千张等为日用的副食物,苋菜梗卤中又可浸豆腐干,卤可蒸豆腐,味与‘溜豆腐万相似,稍带桔涩,别有一种山野之趣。’”
据说臭名远扬的“苋菜梗”卤汁,一坛可用数十年,越陈越香。
天南地北,臭味食物总有人无法接受,比如瑞典的鲱鱼罐头,倘若在天气温暖的时节,一旦开罐便吸引苍蝇飞来,不忍下肚。
怎么解决呢?诚如阿城所说,“你如果尽早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多去不同地方,了解不同文化,吃有异于家乡的食物,一切都会丰富起来。
去年大姐女儿报考志愿,她爸妈认为独生女一定要留在身边才有安全感,非武汉学校不填。我们几个姨却认为,尽量选择外省学校,多接触不同的山水与人情,才够宽广。
我在西南重庆待了四年,每月不吃一顿火锅,定会心痒难赖;二姐在西北兰州待了四年,她形成的蛋白酶记忆甚至遗传到了小侄儿身上,第一次吃兰州拉面就大呼“好好吃”……
小时不挑食,形成宽容接纳的蛋白酶,一生吃嘛嘛香;长大后趁着年轻多游历,跨越东西南北,一切都厚重起来。
◆◆◆
高兴时,跑一场,
痛苦时,跑一场;
在大风中跑过,在细雨中跑过,
从天微亮到朝阳初升,
从迷茫到坦荡,
这是一段未完的旅程。
△
金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