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news/zxzx/2021-09-22/176693.html有人提问说:新冠疫情是不是好不了啦?
其实好或者不好的界限在哪里呢?对于有着相同传播途径的流感,其实已经在人类流传了很多年。那我们说流感疫情是好了还是没好呢?何况,迄今为止,人类真正消灭的病原体只有天花。
也许这一波疫情过去以后,可能新冠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群中流行。
那新冠为什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群中流行呢?我们可以从从病*本身的特性,以及一种疾病持续流行需要具备的三个因素来说一说为什么新冠疫情会持续。
通过目前的数据信息和我自己以及周围人感染后的发病情况来看,病*现在变得比它刚出现的时候更为温和。为什么病*会变得更温和?是因为病*在与人类长期抗争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狡猾。病*知道要想长期生存下去,它必须把自己伪装的更无害。
先说我感染后的情况吧:全程四片阿司匹林让我扛过了第一波新冠感染。
前奏:某日晚上在和朋友视频沟通事情,突然出现鼻音加重,嗓子有些沙哑,朋友在对面提醒我说,你是不是感冒了,我当时还在想可能是感冒了。因为此前所在楼宇处于高风险区域连续多日并未出门,所以和外界没有接触,也就未多想。
发病第一天: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咽痛加剧,疼的难以入睡,折腾到晚上一点多还是无法入睡,此时我仍然觉得可能是感冒了,于是吃了点助眠的药物慢慢睡去。
发病第二天:早起后,突然感觉头疼,整个人精神状态不好,咽痛还在持续,于是喝了很多水。我是个宁愿让免疫力自己扛也不愿意吃药的倔强人,也是在家人的强烈建议下,才服用了两片最古老的药物—阿司匹林,也就是乙酰水杨酸,目前市面很少有售了。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这个药物只是我的个人选择,对于患病后究竟使用哪种解热镇痛药,是因人而异的,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用药习惯进行选择。服药后慢慢缓解了头痛和咽痛。到了下午,药效过去以后,头疼和咽痛又出来了,同时自觉体温有些升高,用体温计量了一下体温,还好,也就是37.5℃,不算太高,挣扎着吃过晚饭后,继续服用了两片阿司匹林。然后慢慢迷迷糊糊睡着了。
发病第三天:鉴于周围人说近期小阳人比较多,自己用抗原测了一下,滴入液体后迅速出现明显的两条杠,这时候我知道我确实是感染了。但是还好,好好休息一晚之后,到了第二天早上,头疼和咽痛都有所减轻,体温也没有明显升高,只是有些疲倦,还有轻微的咳嗽,但不像有的朋友描述的咳得撕心裂肺,甚至想把肺咳出来的感觉。鼻音加重明显,其余的症状都暂时未出现。虽然家人还在建议我吃药,但倔强如我还是硬扛着没吃。继续多喝水。
发病第四天:头疼和咽痛都已不再明显,体温也基本正常,鼻音还是很重,突出的问题是对味道的体验感变差,吃不出菜是咸的还是淡的,既往厨房里的油烟味似乎变得不那么明显。但这并不怎么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因为我知道这些感觉会慢慢回来。
发病第五天:头疼和咽痛已经消失,体温仍然是正常的,身体的乏力感不再明显,鼻音尚未恢复到正常,嗅觉味觉还是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生活已经基本回到常态。
这就是我的发病经过,用四片阿司匹林扛过了我的第一次新冠感染。
我可能属于比较幸运的,除了咽痛比较明显,没有出现有的朋友描述的烧到40℃的高热,也没有他们说的“宝娟”嗓,甚至是嗓子刀剌的感觉,而且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的感觉也不是很明显。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的发病过程都不一样,有轻有重。但是如果一旦感染了,也不必过分恐慌,因为目前周围的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似乎都未听说有严重的问题。大多是以发热、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基本没有肺部炎症的表现。发病后积极对症处理就好,如果有发热,体温超过38℃,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果体温不是特别高,也可以考虑物理降温。如果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以适当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咳嗽比较严重的话,可使用一些镇咳药等。服药过程中注意药物治疗是否存在效果叠加,防止药效叠加引发药物中*。
此外,记得适当多饮用白开水,促进咽部血液循环,缓解咽痛,同时还可以促进病*排出体外。生病期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式。在这段时间,可以秉持能睡就睡的方针,毫不为过。如果食欲没有受到影响,坚持正常的饮食。尽量保持食物多样性,比如食物以谷类为主,同时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等。
如果经过服药,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医院进行诊治。
再说回病*本身。目前的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剂量更低,致病力减弱。为什么病*变得更温和了呢?因为如果病*的致病力过强,也就意味着,可能感染它的宿主会失去生命,一旦几乎所有宿主都失去了生命,那病*也就没有藏身之地,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所以狡猾的病*为了长久生存之计,通过逐渐变异,进化成致病力越来越弱的病*。
我们可以举个与之相反的例子:比如说埃博拉出血热,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重症患者在发病后几天内就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最终可能会因为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目前的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在25%-90%之间,平均病死率高达50%,如此高的病死率导致埃博拉虽然传播途径比较容易实现,但不容易造成大范围的流行。
但同时我们会发现,病*为了寻找更广泛的宿主,它的传染力却变得越来越强。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段子,问:“哥,听说现在北京下个楼就能发烧?真的假的?”,答:“别听他们瞎说”,“不用下楼”。虽说是个段子,但确实从侧面反映了病*的传播力在增强。这其实也是病*能够长久生存的必然手段。
那我们说,一种传染病能够在人间流行,有三个必备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新冠病*之所以能够在人群流行,原因主要在于它的传播途径十分容易实现,而且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感染。
首先,众所周知,新冠的传染源是感染了新冠病*的人,包括有症状的病人和无症状的病*携带者。曾经,为了控制病*在人群中的迅速传播,对传染源进行隔离治疗,直到不再排除病*也就是不再具有传染性之后,再解除隔离,有效避免传染源再次传染他人。目前疫情放开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也不再进行隔离治疗,所以传染源目前处于散在社区的状态,感染以后基本上靠自我居家隔离。
其次,新冠的传播途径非常容易实现。目前的研究表明,新冠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对于传播途径如此容易实现的传染病来说,要想彻底遏制它在人群中的流行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开玩笑地说,除非我们都不呼吸了,可能病*就不会再传播了。因此,对于不容易切断传播途径的病原体来说,要想彻底终止它在人群中的流行会非常困难。
最后,我们说易感人群,也就是对新冠病*没有免疫力容易感染新冠病*的人群,目前的情况下,易感人群还是大量存在,即便感染后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是病*变异如此迅速,已经感染过的*株产生的免疫力是否能应对新出现的变异株仍然是个未知数。而此前的新冠疫苗预防感染的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病*变异。最初的疫苗都是基于当时的流行*株设计的,但是新冠病*一直都在变异,当病*的一些重要的基因位点发生改变,会严重影响疫苗效果,疫苗的保护率就会降低。二、随着距离最后一次接种疫苗的时间延长,人体内中和病*的抗体滴度也会下降,导致疫苗保护效果不佳。但是,即便抗体滴度下降,人体免疫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病*进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细胞的记忆,这也是接种新冠疫苗后能有效预防重症的一个原因。所以目前人群相对来说还是普遍易感。
前期的疫情数据显示,在发病的人中很多人都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包括放开后的这一波疫情中发病者中有很多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也许未来可以研发出保护效果更好的疫苗,以延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状态,但疫苗更新速度很有可能跟不上病*变异的速度。即便如此,新冠病*还会在人群中持续存在,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流感,即便人们每年都会根据当年预测的流行*株研制当年的疫苗,但流感病*并没有在人群中绝迹。
所以,总结一下:新冠疫情能否好?可能在这一波流行过后,人群因为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会使新冠疫情出现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但是病*不会在人群中消失。根据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在人群中持续存在,呼吸道、气溶胶传播以及密切接触导致感染的传播途径如此容易实现,易感人群还没有办法得到特别有效的保护,所以根据传染病防控的三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似乎都不容易做到,新冠病*最终会和人类一起长时间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