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就升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我国的小城镇应主动发挥承担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任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在外出务工的同时可以随时回家过“钟摆式”来回走动的生活,小城镇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大城市的转移提供“蓄水池”般的功能。
王向明认为我国建国以后,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以当时的水平展望21世纪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那时我国的人口年龄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是十分畸形,所以要充分挖掘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潜力,发挥老年人的边际智力产出,让老年人在退休之余发挥余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德辉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无序性比较严重,我国大城市对人口持续增长的需求很可能掏空中小城市的人口存量,造成农村劳动力绕过中小城市直接进入大城市的情况,这样中小城市就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劳动力基础,因此人口有序流动应遵循向着小、中、大城市依次递进的趋势,在*府的统一调控下稳步迈进。
刘元庆评价了以刘易斯为主要代表的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流动模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城镇中的非逐利资本性投入会同逐利性资本投入进行投资进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以经济利益目的为核心的人口流动。二是城镇中的土地不可能是无限供给的,如果人口密集度到达了一个成本高昂的阈值,将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不可逆影响,这样的城镇化居住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颜咏华等研究了省域范围内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具有区域性的正扩散性,一个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可以正向促进其他省的城镇化水平。另外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要大于简单的人口聚集,目前的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聚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
蔡昉研究了世界经济体中超过以年我国人均GDP为基准的国家,在我国人均GDP水平之上至联合国定义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门槛区间内,当时世界上一共有14个经济体,这些经济体无一例外都呈现出同一个特征,即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家GDP的比例均在12%左右,远远低于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因此,在我国未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
罗高波在研究美国城镇化规律时发现,美国年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同我国年的时候相比,在区域发展、城乡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规律,城市的兴衰根本在于产业发展和壮大,产业快速发展会带来人口和人才的迅速流入,如果产业从朝阳走向夕阳,城市也会随着衰败,人口会向其他朝阳产业发展的地方继续分流。在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向美国以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人口流动的规律借鉴,根据城市特有的自身禀赋开发产业。
张纪轩等认为,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二三线城市即使一开始在“抢人大战”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其他公共资源服务水平如果不能及时跟上,人才的保留就只能是暂时的,一段时间以后,人才会返回一线城市,所以二三线城市应该在对于人才的重视和自我实现上做足功课,使人才在二三线城市享受到一线城市给予不了的精神满足。
张媛认为,地方*府在制定人才吸引*策的时候应该向一线城市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对所吸引的人才群体定位也应有广阔的视野,不仅把目光投向国内人才,还应该尝试吸引国际移民和人才,在自身的交通便利、教育投资、技术创新上都加大力度,让人才住的舒心安逸,辖区内的各级区域也不要相互抢人,*策落地的时候各级有关部门不能相互推诿扯皮。
李蕾认为,自年很多地方*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