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家族,即《红楼梦》四大家族里的贾府。书里形容这四大家族的富贵: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然而,雍正派人去抄曹家时,除了一些欠条和当票外,根本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和白花花的银子。
可曹家把控江宁织造这个肥差60几年之久,后来更是掌握两淮盐务,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圣眷不缺,大权在握,为啥会穷到这种地步?
曹家是如何发迹,又是如何败光家产,走向没落的?
雍正为何要查处曹家?曹家抄家时还剩多少家产?
请听小花我一一道来。
曹家发迹的原因
曹雪芹所在的曹家,本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之后。曹彬跟随赵匡胤连灭后蜀、北汉两国,官至枢密使之位,谥号“武惠”。
明朝时期,曹家则被封为沈阳中卫指挥使,世代继承,百年*户。
清朝入关,沈阳被努尔哈赤攻破,曹家老祖宗曹锡远和曹振彦父子就投降了后金。后来曹振彦调至多尔衮麾下,成为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历经多次战争,深得多尔衮信任。
而正是这包衣制度,奠定了曹家在清朝荣华富贵百年的第一个基础。
包衣,满族话“家里人”的音译。不同于独立个体的大臣,包衣是满族上层的私人奴隶,无论是法律意义还是现实意义上都比大臣们要忠心得多。
包衣们虽然称作奴才,但是位卑权重,深得满族上层信任。要知道,清朝入关以前,汉人里被列册为包衣的只有人,而这些人后来都当了官。
曹家能成为包衣,成为奴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好听,但在那时候无疑是进入了官场快车道。
尤其是多尔衮去世,正白旗列入上三旗,被顺治皇帝接受,更是成为了天子近人,好处说都说不尽。
比如后来曹家人能担任江宁织造这个肥缺,也跟包衣这个身份有极大的关系。
当时康熙为了限制太监在内廷的权力,所以改十三衙门为内务府,并把原先由太监掌管的皇家事务都安排给了上三旗的包衣奴才。
其中,江宁织造正是内务府设在南京的机构,专门负责给皇室办理绸缎服装和采买各种御用物品。
包衣这个身份,就像是考编需要大学生文凭一样,是最低准入门槛。没有这层皮,连竞选的资格都没有。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就跟考编千*万马过独桥一样,曹家凭啥在这么多包衣中脱颖而出,深得康熙的信任?
这就得谈曹家风光百年的另一个制度,奶妈制度。
按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王室贵族就制定了奶妈制度,即挑选女子担任皇子、世子等人的乳母、保姆,不仅要喂奶保育,还承担部分教育责任。
这些保姆从小就抚育皇子,往往跟皇帝感情很深。比如明熹宗乳母客氏,跟魏忠贤勾结,权倾内宫,甚至随意打压暗害妃子皇子,依旧深得木匠皇帝信任。
看过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康熙王朝》的小伙伴就知道,康熙小时候也不受宠,为了安全还跑到宫外去住。那是他幼小心灵最孤独之时,陪在他身边的除了太监,就是保姆和乳母们。
而曹玺的老婆孙氏,恰好是康熙的保姆之一。康熙对这位保母的感情很深,南巡时住在曹家,多次问候慰劳孙氏,对着众人说道:“这是我的长辈。”
《御书萱瑞堂记》记载:“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
总的来说,曹家靠着包衣身份和孙氏保姆的缘故,跟康熙的关系非常亲近,所以才能煊赫这么多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贾府(影射曹家)“白玉为堂金作马”,可见其富贵。
曹家败亡的原因
江宁织造府除了是为皇室采买的皇商以外,还有勘察江南民情,提供各类情报之责,所以地位非常重要,仅此于两江总督。
而大家都知道,像什么皇商、红顶商人之类的存在,因为有着特权,那也是包赚不赔的买卖。可曹家在江宁织造府60多年,反倒每况愈下,亏空越来越多,最终还因亏空获罪被抄家。
难道曹家真的是全员笨蛋,连个稳赚不赔的差事都办不好?
当然不是,起码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和祖父曹寅还是很有能力的。曹家的亏空,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是官场恶习。
官场的贪腐和迎来往送,那是历朝历代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江宁织造府虽然地位重要,但要想开展工作,必然少不了送钱送礼,甚至各类进项,都要分润一部分给江南各级的官员。
如曹寅和妹夫苏州织造李煦负责两淮盐务时,因弥补亏空不力,新旧亏空累加至万两。康熙特地在奏折上给两人打招呼,叫两人开展工作时免了这些常例,一切以弥补亏空为主。
“已后凡各处打点费用,一概尽除。奉承上司部费都免了,亦未必补得起盐差之亏空。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
然而,康熙说得简单,曹李两人岂敢真的照做。除非彻底整顿吏治,否则少了这些日常孝敬,保管各项工作困难重重。
除了官场的利益输送,曹家还有一项巨大的开支,那就是给皇室子弟送钱。
比如康熙44年至康熙47年间,内务府总管灵普奉太子之命,先后到织造府取了8.5万两白银。这件事后来因为太子被废才牵扯出来曝光。没曝光的,不知道有多少。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就说江南织造衙门早已沦为康熙皇子们的钱袋子,“寅煦二人此种支应之难,不难想见。”
第二则是康熙南巡。
其实康熙六次下江南,比自家孙子乾隆省得多了,总共也就花了几百万两银子。而且康熙是明君嘛,不愿意拖累地方财*,“至于一切供亿,悉由内府储备,从无丝毫累及民间。”
可这拖累了同属内务府的江宁织造局,6次接驾了4次,大头全是曹家出。这个花费,正如《红楼梦》里所说:“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
第三则是曹家自身的原因。
曹家家大业大,富贵日子过惯了,自然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这点,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且不说名场面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单看里面各类拜访器物的描述,诸如啥汝窑花囊、米襄阳《烟雨图》、颜真卿墨迹、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等等,放在现在都是国宝级宝物,价值上亿。
还有她们穿的衣服放到现在至少也是巴黎世家级别,如王熙凤出场看着就富贵逼人。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如此用度,仅凭曹家所任江宁织造每年两左右的俸禄,怎么可能支棱得起来。
关于曹家亏空这件事,很多人说是因为曹家四次迎接康熙南巡造成的亏空,并替曹家感到不值,认为他们为啥不明白告诉皇帝,锅不在他们身上。
其实吧,曹家亏空还真不能全怪在康熙身上,并且康熙知道这个事情,还给予了曹家极大的方便,让他们想办法把这个窟窿给补上。
比如曹家主动承办两淮盐务,想靠盐务来弥补织造府的窟窿,康熙是准了的。后来曹家为了补窟窿,又想涉足内务府的贩铜业务和人参贸易,康熙也是大开方便之门。
然而,曹家的亏空积重难返,两淮盐务也是一个大坑,再加上后两任继承人曹颙、曹能力不行,曹家是每况愈下。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这人做事较真,且跟曹家也没有旧情,就公事公办,让曹家在3年内弥补亏空。
结果曹不仅没有把亏空补上,还骚扰驿站勒索,又想尽办法转移财产,终于让雍正把耐心耗光,于雍正五年正式下旨抄家。
“江宁织造曹,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著范时绎严拿,审问该人前去的缘故,不得怠忽!”
曹家到底有多少家产
雍正下令抄家后,所有人才知道,曹家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表面看着光鲜亮丽,实则是打肿脸充胖子。
据抄家大使隋赫德上奏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载,曹家此时只剩下间房,19顷田地,余则桌椅、床几、旧衣零星等件及当票百余张外,并无别项。哦,对了,还有一堆变卖家产的当票和别人欠下曹3.2万两白银的欠条。
当然,前文说到曹不是在转移财产嘛,那他还有没被查抄的财产么?
你别说,还真有。就在曹被抄家7个月后,隋赫德在江宁织造衙门左侧庙里发现了一樽镀金狮子。这个狮子是康熙叫曹家铸的,后来嫌弃铸得不好,就丢给了曹家。
当然,到此时曹家是真的一分钱也没有了。曹家一大家子迁回北京,还得雍正特批“菜市口地方十七间半”房给他们住。
另外,曹骚扰驿站要赔偿两2钱,不然就得一直顶着枷号过生活。他从雍正5年还到雍正13年,足足7年多时间也没还干净,仅仅还了两。
还得乾隆登基,大赦天下,连降三旨对前朝经济亏空案予以宽免,曹才取掉了枷号,怎一个惨字了得。
曹家的故事,值得我们去警醒和引以为戒。正如雍正的告诫一般:
“举凡尔织造所属一切人役,既尔家人子侄辈,须严加约束,令其安分守法,大家学好,尤当崇尚节俭,不得以声色嬉欢为事。”
“尤当崇尚节俭,不得以声色嬉欢为事”,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注意和学习的。
不然,再富有的家庭,也会落得个《红楼梦》里的结局: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