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 [复制链接]

1#

?

1概述

胆红素脑病也称为核*疸,是非结合胆红素在脑内沉积所致的神经综合征。

该病由Schmorl在年首次提出。几乎仅见于新生儿期。是新生儿期常见病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极高,50%-75%患者死于急性发作期,75%-90%的幸存患儿中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及智力发育落后等。

2病因

?任何导致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达umol/L以上的原因均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溶血、围生期窒息、感染、红细胞膜缺陷、先天或获得性胆红素结合障碍、肝细胞中*失去功能等。

3发病机制

?非结合胆红素是有*性的,通常与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转变为无*的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超过正常血浆白蛋白结合能力——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干扰线粒体能力代谢,神经胶质细胞脱髓鞘化——产生脑*性

?

4病理

典型病理改变:高选择性和对称性:胆红素首先沉积在基底节区。皮质和白质不受累。好发于苍白球、下丘脑核和海马。脑干顶盖脑神经核、小脑齿状核和小脑绒球,丘脑和纹状体较少发生。

?镜下改变:?神经元、神经元突起、小胶质细胞内发现胆红素。

慢性期存在神经元丢失、胶质增生和脱髓鞘。

5临床表现

?高胆红素血症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通常出现在足月儿生后2-5天,早产儿可延迟到7天。?

疾病早期,症状隐匿,易于败血症、窒息或低血糖混淆;一旦出现神经症状,提示预后不良。

?急性期临床表现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嗜睡、轻度肌张力减低、活动减少、轻微高调哭声;?

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易激惹、哭声高调、拒乳、呼吸困难、肌张力增高;?

第三阶段肌张力增高消失,转为肌张力减低。

?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存活者常遗留严重损害:舞蹈样手足徐动症,共济失调,认知障碍,耳聋等。

6影像表现

?MRI是本病最佳诊断方法?

急性期:双侧苍白球、下丘脑核、海马T1W高信号,伴或不伴T2W高信号。

?慢性期:苍白球T2W高信号,T1W信号正常。?

基底节高信号提示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性不可逆。

(男,6天,皮肤*染4天,T1W双侧苍白球及丘脑底部见对称短T1信号,6个月复查双侧苍白球内侧体积减小,对称性长T2信号)

7鉴别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常常在5-10岁发病,临床主要有精神症状及肝脏症状,角膜色素(Kayser-Fleisher环)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铜蓝蛋白减低,尿铜增加。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与胆红素脑病累及苍白球不同,主要累及壳核,DWI可为高信号。

?低氧缺血性脑损伤:?围产期缺氧:最常见,胎儿因素、胎盘低灌注、脐带循环中断等——导致胎盘血流和气体交换阻断;出生后缺氧多见于严重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胎粪吸入或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多于出生后24小时之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喂养困难,哭声弱,意识改变(易激惹、嗜睡、昏迷),肌张力异常等。

发病部位:轻到中度损伤主要位于分水岭区:足月儿脑血管分水岭区在大脑前、中动脉与大脑中、后动脉交界处,即旁矢状区;早产儿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旁。重度低灌注损伤部位为代谢活跃和髓鞘形成旺盛区,足月儿为丘脑腹外侧核、壳核后部、海马、脑干和旁罗兰多区,早产儿为丘脑,脑干和小脑。

影像学表现

足月儿:轻中度低氧缺血损伤:旁矢状区皮层及其深部点状及迂曲条状短T1信号;重度损伤:内囊后肢T1正常髓鞘化高信号减低,模糊或消失,丘脑腹外侧核、壳核后部对称短T1信号,极重度损伤病例累及海马及脑干

早产儿:?轻中度低氧缺血损伤:损伤后3-5天,T1显示脑室旁多灶性短T1信号,6-7天后为短T2信号。?重度损伤:丘脑和脑干、小脑半球对称短T1信号。

DWI:具有很高的敏感性;DWI异常信号在3-5天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低,最长可持续约7-14天。

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