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痰瘀学说对消化系统癌症的指导治疗 [复制链接]

1#

痰瘀学说源于《*帝内经》。其中《灵枢·痈疽》中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病理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痰瘀同病”,但从有关论述中,也体现了痰饮与瘀血在病理上的相关性。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又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结,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说明了津液与血瘀相互影响的病变过程。《*帝内经》中所论之“瘤”,如“肠瘤”、“昔瘤”,为邪气内居,“津液久留”,阻碍血运,凝痰聚瘀而生成,也属痰瘀相关病症。在治法上,提出了“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逆者行之”等一系列法则,它不仅适应于瘀血病变,而且广泛应用于痰瘀互阻的一切病证。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灵活运用《*帝内经》基本理论,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规律,创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其中,对痰瘀颇多创新。他首先提出了“瘀血”、“痰饮”的病名,并对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做了详细的描述。

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创造性的提出了水气病分气分、水分、血分之说,所言“血不利则为水”,为后世“从血治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得到了完善,如疟母、中风、虚劳、胸痹、肺痈、肝着、*疸、妇人杂病等,几乎占三分之一以上。按痰瘀同治组方的方剂,有千金苇茎汤、大*牡丹皮汤、鳖甲煎丸、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当归贝母苦参丸、大*甘遂汤、旋复花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由于这些方剂配伍精当,行之有效,至今运用不衰,尤其在疑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张仲景对痰瘀相关学说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元·朱震亨以善治杂病而为后世所瞩目。在其所著《金匮钩玄》、《丹溪心法》、《格致余论》、《脉因证治》、《局方发挥》等书籍中,对痰瘀相关问题进行了临床实践的探讨,首次在《丹溪心法·痰》中提出了“痰挟瘀血,遂成囊窠。”这一科学论断,并极力倡导痰瘀同病,需痰瘀同治才能取效。《丹溪心法·积聚痞块》中论血块(积聚),言“气不能做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故重痰瘀同治,用桃仁、红花、莪术、三棱、五灵脂活血祛瘀,佐以海浮石、香附豁痰行气,枳术汤吞下。

明代杰出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不仅在《濒湖脉诀》提出了“痰生百病,食生灾”的学术见解,而且善于治疗痰瘀相结之顽症。如在《本草纲目》郁金条下记载:“一妇人,因惊忧痰血络聚心窍,致发癫狂,病延十年久,用郁金、明矾为丸服。初服心胸间有物脱出,神气洒然,再服而苏。”盖因“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又如治“痰血凝结”之症,用紫芝丸,药用五灵脂、半夏、姜汁配伍,痰瘀同治,药效力宏,效验亦佳。

清代名医叶天士不仅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痰瘀相关理论卓有发挥。首先创立了“久病入络”学说,叶氏将众多疑难、幽深、久耽之痰称为络病,如《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中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在用药上善用虫类药蜣螂、土元、水蛭等以疏经剔络,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对痰瘀同治亦不乏心法。他认为肝性喜条达,主疏泄,为藏血之脏,凡精微物质之敷布、气血津液之运行,与肝气疏泄正常无不相关。若肝气因情志郁结而失于疏泄,久则或津液不布变为痰饮,或血行不畅留而为瘀。此即“肝气久郁,痰瘀阻络”之证(《吴鞠通医案》)。治疗需从肝着手,疏肝通络,祛瘀化痰兼顾。若肝郁痰饮夹络瘀之证,则取香附旋复花汤(香附、旋复花、苏子、杏仁、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以疏肝理气、通络祛饮为主,配当归、降香等以活血通络。若肝经络瘀、夹痰饮之证,则取新绛旋复花汤(新绛、旋复花、桃仁、郁金、降香、当归、苏子)疏通肝络,活血祛瘀为主,配半夏、陈皮等和胃以化痰。涉及肋痛、痰饮、癥瘕、腹胀、积聚等证,吴氏皆从痰瘀互患为病,肝脏与其关联这一病机立法遣药。

痰瘀学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源于《*帝内经》,历经两千多年,各代医家在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以及立法、遣药等各个方面都代有阐发。痰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中医学理论方面是一次重大突破,而且对指导临床各科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肿瘤,早在《*帝内经》就有“瘕聚”、“积”等记载。《素问·举痛论》谓:“寒气容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所,故蓄积而成疾矣。”认为积块是由于血液受到寒凝不流通而逐渐形成的。《灵枢·百病始生》说:“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又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结,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说明积乃血瘀津聚而成。嗣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谓:“积是脏病,聚是腑病,积病终不可移,聚是发作有时,展转痛移。”《圣惠方·积聚》谓:“脏腑不和,则气血留滞而成积聚。”朱震亨强调肿瘤的发生与“痰”有关,《丹溪心法积聚痞块》说:“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自此,后世医家多宗朱震亨之说,每从痰瘀互阻来认识肿瘤。如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谓:“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即是。

肿瘤一般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主要感受六淫邪*,客于肌表,阻遏营卫运行之气,结而成块,或由表入里,影响脏腑功能,气、血、水代谢失调,生痰成瘀,痰瘀凝滞,留于局部发为癥积。在内大都因情志抑郁,肝郁不疏而气滞,气滞必致血行不畅而凝结成瘀;或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阳不健,湿浊凝聚成痰,气滞血瘀与湿聚痰凝,日积月累而成肿块。由此可进一步导致郁久而发热、血枯、阳虚、阴虚等多种病理机制。

中医学把消化系统的功能责之于脾,脾主运化水液,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充分滋养,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留,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就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为水肿。故《素问·至今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所在。近水楼台,消化系统肿瘤与痰瘀尤为密切。论举消化系统三种肿瘤的症状与病机以佐痰瘀学说的正确性。

1.食道癌:张××,男,64岁,河北衡水人。

年4月,因吞医院食管镜并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确诊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因惧怕手术,求治于中医。刻诊:吞咽困难,面条、稀粥尚能进入,胸背刺痛,打饱嗝并吐黏液,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脉细数,舌红少津,苔少。证属:气滞血瘀,阴津亏伤,痰*瘀阻。治则:活血化痰,滋阴润燥,通络利膈。

方剂:血府逐瘀汤、玉女煎、滋血润肠丸加减。

生地30克,当归15克,赤芍20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川牛膝20克,柴胡12克,枳壳15克,桔梗10克,生石膏20克,知母15克,元参20克,夏枯草25克,浙贝15克,山慈菇15克,守宫10克,山豆根15克,半枝莲30克,瓜蒌20克,火麻仁15克,郁金25克,元胡30克,槟榔15克,八月札15克,威灵仙25克,急性子20克。一日一剂,水煎2次兑一起,日2次,饭后一小时口服,连服15剂。服后自感症状好转,疼痛减轻,能吃米饭、面条,大便通畅,痰液减少。嘱再服30剂,然后2日口服一剂,巩固半年后,体健如常。

2.胃癌:芦××,男,71岁,河北张家口人。

年1月2日,因查出胃癌,手术切除。病理为:低分化腺癌。术后一个月做了一次化疗,恶心呕吐,出汗乏力,疼不欲生。坚决不再化疗。于年3月6日求治于中医。刻诊:胃脘隐痛,嗳气吞酸,纳差便少,神疲乏力。腹紧有气,不时便溏。脉沉缓,舌胖淡苔燥白润滑。证属脾胃虚寒,痰瘀阻络。

方药:六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左金丸加减。

*参2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黑附片10克,干姜12克,元胡20克,*连6克,吴茱萸6克,姜半夏15克,陈皮10克,当归12克,莪术15克,藤梨根30克,野葡萄藤30克,木馒头20克,炒薏米30克,木香10克,佛手10克,大枣10枚,生姜10片。15剂,一日一剂,水煎2次兑一起,早晚饭后一小时分服。15剂之后,胃脘隐痛,嗳气吞酸等症已无;腹胀、便溏减轻。嘱上方加补骨脂15克,五味子10克,再服15剂,腹胀便溏痊愈。嘱上方加*芪30克,菟丝子15克,一剂口服2日,连用半年,宛如常人,肿瘤标志物检查正常。

3.肝癌:胡××,男,67岁,内蒙古化德县人。

年9医院彩超查出右肝3×4㎝实性包块,AFP.﹥单位,诊断为肝癌,因家庭贫困,经济困难,求治于中医。刻诊:面色黧黑,左肋刺痛,腹胀纳差,尿赤便干。脉沉涩,舌紫苔*腻。证属肝郁脾虚,痰瘀阻络。

方药;四君子汤、膈下逐瘀汤、柴胡疏肝散加减。

当归20克、赤芍25克、川芎15克、元胡20克、五灵脂15克、没药15克、桂枝12克、桃仁20克、丹皮15克、茯苓30克、*参20克、生白术3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莪术15克、三棱30克、醋鳖甲20克、生牡蛎30克、山楂15克、麦芽30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茵陈25克、夏枯草25克、车前子20克。15剂,一日一剂,水煎2次兑一起,早晚饭前一小时口服。15剂服后,自感疼痛、腹胀、便干减轻。继服90剂,彩超查肝右叶包块呈囊性。上方加薏米40克,蜣螂15克,再服30剂,诸症悉除。彩超示包块消失,甲胎蛋白正常。

按语:消化系统肿瘤多呈现脾虚不能运化水液以致痰瘀阻络,针对病机,采取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和散结化痰这三大治法,往往效如桴鼓。

节选文献:段汝钦《体质肿瘤学》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9

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