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层面,红细胞是人体输送血液养分的基础单元,关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宏观层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高水平基层治理的“主动脉”,街道村居基层楼门作为最小的基础单元,就是文明实践的最小“红细胞”。今年以来,寨上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共同缔造,以文明实践牵引基层治理工作。创新“红细胞”功能体系,8月底前,完成首批3个社区个文明实践“红细胞”试点建设,初步形成了“所-站-红细胞”三级网状格局,“红细胞”延伸到基层末梢,在基层理论宣讲、矛盾调处化解、“双减”工作落实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在寨上街开花结果。
“大家说,磊磊做得好不好?咱们这次盐塑作品比赛,磊磊是不是第一名啊……”不等老师说完,磊磊脸上早已乐开了花,羞涩地捂住小嘴,不时和身边伙伴开着玩笑。磊磊的母亲吴女士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活动结束后,还不住地向身边一位社工道谢,激动地说:“听孩子说有个‘红细胞’阿姨,还以为他开玩笑,今天总算见到真人了!”
吴女士口中的“红细胞”阿姨,说的是寨上街道建阳里社区的霍金玲。原来,磊磊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加之学业压力大,性格渐渐孤僻,有了自闭倾向。辖区网格员了解到情况,迅速反馈给社区党委,并启动“红细胞”机制,选派霍金玲同志上门服务,每周入户三四次,陪他玩飞行棋,聊天做游戏,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打开了心结,短短一个暑假,磊磊性格明显开朗了许多。一家人别提多开心了。建阳里社区负责人赵云辉告诉笔者,从“红细胞”机制建立以来,辖区首批26个“红细胞”随时待命,先后直接服务百姓余人次,特别是对“一老一小”作用很大。
那么,究竟什么是“红细胞”?“红细胞”和志愿者有什么区别?在基层治理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前往寨上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去揭开谜底。
红细胞
基层文明实践的最小单元
寨上街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以来,两级所站建设进展顺利,但同时困扰基层的问题依然不少,一是个别人口基数大的社区,服务难以全覆盖;二是居民结构多样,基层服务无法全包圆;三是文明实践领域多,专业水平跟不上。虽然通过全域志愿服务打开了不小的局面,但延伸到基层末端,总有些力不从心。为了破解问题,街文明实践所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志愿者、老党员、楼门长等现有志愿群体,创新“红细胞”工作机制,在基层村居楼门设立文明实践“红细胞”。
寨上街工委副书记赵辉告诉笔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不能浮在面上、而要沉到基层,我们在街道社区两级所站之外,设立‘红细胞’——这个基层最小的文明实践单元,区别于志愿者,他们以楼门为单位,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导向,把为群众服务延伸到街坊邻里每家每户。实现了让群众少操心、服务多跑腿,小事不出单元,大事不出楼门的实践目标。”
据了解,寨上街道自年5月提出“红细胞”构想以来,先后在建阳里、朝阳花园、新村里三个社区展开试点,目前,全街3个社区共计个基层文明实践“红细胞”建设完毕,服务覆盖辖区近2万人口。基层文明实践“红细胞”汩汩流动,汇聚成直接服务群众四通八达的红色“主动脉”。
红细胞
培育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这个甩龙头的诀窍,就在扭腰,得这么来才有劲儿……”寨上街朝阳花园社区的陈老师一边为舞龙队员讲解,一边撸起袖子做示范。只见他舞起龙头上下翻飞,时而铿锵有力、跨步向前,时而闪转腾挪、翻转如云,引得不少在小广场活动的居民驻足围观,拍手叫好。
但两个月前,陈老师却是个标准的“宅男”。自从村子拆迁搬到城市居住以来,身边的伙伴少了、共同话语少了,年轻人热衷玩手机,孩子们说得动漫他又听不懂,自己热爱的高跷、飞镲、民间花会等民间艺术仿佛也过时了。种种不适应让他一度非常消沉。如何在城市中,为像陈大叔这样的老村民重新找到定位,成了新课题。了解到情况,朝阳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冯国娟亲自登门,请他“出山”,负责社区传统文化队伍建设,并赋予他一个新身份,15号楼传统文化“红细胞”。
说来也巧,小小“红细胞”让陈大叔枯木又逢春。不到两天,陈大叔通过挨家挨户发动,很快就组建起了“民间花会”队,他亲任总教头,负责教授舞龙技巧。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小区的老村民都活跃了起来。爱说爱笑的他不仅找回了青春,还兼职心理辅导员和楼门志愿者,大到疫苗接种发动、小到家长里短纠纷,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街坊们无不挑起大拇指,陈大叔这个文明实践“红细胞”能量满满,每次看到他,事情就好办了。
8月开始,朝阳花园基层“红细胞”,利用自身优势,组建的飞镲、评剧、民间花会三支文艺队伍,正在加紧训练,准备参加街道组织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开海节文艺演出活动。社区工作者王肖欣喜得告诉我们:“越来越多像陈大叔一样的基层文明实践‘红细胞’加入到传统文化活动中来,年轻人也深受感染,小区的“超级话题”也从动漫网剧渐渐变成了盐渔文化,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好的表现,我们都要给陈大叔点赞,为‘红细胞’点赞!”
红细胞
直接服务群众的温暖驿站
小小红细胞、满满正能量。寨上街的文明实践“红细胞”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接服务群众。年以来,全街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依托组织在线平台点单派单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但实践中,基层村居普遍反映,光靠“冷冰冰”的智能平台无法满足“一老一小”的个性化服务,恰好此时,“红细胞”带着“温暖”来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寨上街新村里社区的退伍军人王生图,长年致力于老旧小区独居困难老人爱心服务,有人粗略算过,一年里他入户服务爬楼的总高度超过了喜马拉雅山。5月份,他有幸成为社区首批助老服务“红细胞”,红马甲搭配漂亮的“红细胞”徽章,格外抢眼。住在新村8段的杨大爷,老伴去世后,一直没能从痛苦中走出来,看到老人家每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他主动上门开导,为老人做饭、洗衣服,帮助采买生活用品,杨大爷终于能倾诉出苦闷,时间一长,两个人引为知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人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也有所缓解。近期,在王生图陪同下,老人愉快地进行了疫苗接种,各项身体指标全都正常,杨大爷笑得更开心了,他告诉笔者:“党和政府的关怀就在家门口,让我晚年生活越来越滋润。”
新村里社区党委书记肖欣介绍说,新村里社区属地既有学校、高层楼宇、也有拆迁棚户片区,“一老一小”问题尤其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运行机制创新以来,共为重点片区配备了65名文明实践“红细胞”,短短三个月时间,为困难老人和青少年群体“点对点”服务36户,上门服务余次,多次联合辖区学校组织“共同缔造”未成年人关爱活动,文明实践“红细胞”兼职校外辅导员成为新常态。成为“组织在线”之外,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又一抓手,党和政府直接服务群众的“温暖驿站”。
新时代文明实践,基础是文明,关键是实践。
寨上街道基层文明实践“红细胞”,饱含社会主义“正能量”,汇聚成网状毛细血管,延伸到基层工作末梢,在推动基层党的建设、社区治理、矛盾调处、民生服务和重点群体关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专业化、项目化的“志愿服务”内外衔接、相互配合,不断为人民群众输送新时代文明的“氧气”和“养料”,人人讲文明、处处重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风正吹遍寨上大地,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新的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来源:“津彩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