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丘亦作“青邱”。青丘依据字面解释为青翠的山丘,《山海经》中的青丘是一个地名或山名,也指一个氏族部落的国名。
影视剧中的青丘国。
青丘在《山海经》中的记载:
《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朝阳之谷),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青丘在《南山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都有出现,《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周边地理都是河北、山东、到江苏一带的东夷古国文化,青丘之山(青丘之国)当在今山东周边无疑。
绿色为东夷:大汶口文化。
青丘在其他典籍中的记载:
《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址、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
《淮南子》: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高诱注:“青邱,东方泽名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且齐东陼巨海,南有琅邪,观乎成山,射乎之罘,浮勃澥,游孟诸,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秋田乎青丘,傍偟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其于胸中曾不蒂芥。
秦朝时千乘位置。
《元和郡县志》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故将青丘改名为“千乘”。千乘,今高青县。唐杜甫《壮游》诗:“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仇兆鳌注引《寰宇记》:“青丘在青州千乘县。齐景公田於此。”
公元前年齐景公继位,用晏婴为相,曾“向孔子问政”,内修国政,外操强兵,在列国之中,首屈一指。齐景公经常到一片广袤的平原狩猎,深知地利的优势,即在这片平原养牧数千匹战马,并在此开辟校场,操演兵车阵式各种战法,此广袤平原就是文中所记载的青丘之地。
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土范围基本都在济水流域。青丘之地距都城临淄不过百余里,交通便捷,林草植被茂密,各种珍禽异兽生息繁衍。因此,青丘成为齐王狩猎的首选之地。齐景公对于青丘非常喜爱,故将其改名为“千乘”。千乘在临淄郡西北百五十公里,在高苑县(今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北,县域跨今博兴,高青部分地区。《高青县志》载:千乘城(县址)遗址在今唐坊镇孙家集东南。
故有青丘在千乘一说,即今高青县一带。
另一说青丘之所在,则与空桑有关。
空桑为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
《路史》: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者。。
《荒史》: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
《说文》:卤,咸地。可知空桑之区多盐碱地,与今鲁西北地区土地现状一致。
空桑所在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蚩尤冢和青丘、空桑位置。
与空桑有关的历史人物总结:
1、伊尹(商汤之相)生于空桑:
《吕氏春秋》记载:“先(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
《列子·天瑞篇》:“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博物志》卷九同)
《帝王世纪》:“初,力牧之后曰挚。其母曰始,孕伊水之滨”。
《殷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又引《吕氏春秋》曰:“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集解]引《列女传》曰:“汤妃,有莘氏之女。”[正义]引《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风俗传》云: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案:古陈留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其地正在鲁西豫东平原上。
商朝地图。
2、孔子生于空桑:
《春秋孔演图》一书中说:“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韩敕碑》:“颜育空桑,孔制元孝。”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征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
3、颛顼(黄帝之孙,继少昊登帝位者)。
《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竹书纪年》载,颛顼“居濮”。张晏为《史记五帝本纪》注引曰:“高阳者,所舆地名也。”即颛顼继承大统后初国高阳,因地名而称高阳氏。皇甫谧(mi)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云:“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帝颛顼所在空桑的具体居住地点,即今河南濮阳。
4、黄帝与蚩尤:
《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路史·炎帝》:“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
《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归藏·启筮》中空桑与青丘连用,可知青丘当在空桑周边。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则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
汉砖中的蚩尤形象。
蚩尤冢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史记·封禅书》: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灾南郊山下者。……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正义》:“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监即阚云”;《汉地理志》:蚩尤墓在东平陆寿张县阚城。《郡国志》载“东平陆有阚亭”;《水经注》记“阚亭在县西南南旺湖中,有高阜六七”。《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曰: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
阳谷蚩尤冢。
远古之时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河北涿鹿县乃汉代所设,当非涿鹿之战发生的地方),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今日存留的四处蚩尤冢,皆处于鲁豫交界黄河两岸地区。
分别是山东汶上县蚩尤冢(身冢)、山东阳谷县蚩尤陵(蚩尤首级冢)、濮阳市台前蚩尤冢(蚩尤残骸冢)、山东巨野县蚩尤冢(肩髀冢)位置如下图所示:
蚩尤冢位置。
《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蚩尤活动在山东及黄淮平原,而蚩尤墓自古就在菏泽、巨野一带,此地是黄帝处死蚩尤的地方,亦是蚩尤的埋骨之地。
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也有关于青丘(或清邱)的记载。
在菏泽市西南33里处牡丹区马岭岗镇(原属二郎庙乡)寺西范村(与岗上范海合并成青丘村)村东有一突兀而起的大土丘,就是省级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邱堌堆。堌堆底部长50米,宽35米,高7米。地面以下2.5米处仍不见生土。其北、东、西三面均呈三级台阶状,曾采到少量龙山、商、周及汉代的陶片。已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邱堌堆遗址。
其上有一座雕梁画栋、建造宏伟的大寺院,名曰清邱寺。清邱烟柳,还是曹州八大景之一,文人墨客常以此吟诗诵句,或讴歌、或感叹,发思古之幽情。清人苏毓眉在《曹州八景·清丘烟柳》中写到:犹是古清邱,残阳几树秋。风鸣疑鼓角,野旷想族矛。枝瘦寒烟挂,林疏晓雾收。高台留夕阳,短草卧耕牛。。
清邱寺。
其他地方志有关清邱的记载。《左传·宣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曹南文献录·古迹考》: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邱。《菏泽县志·舆地志五》:清邱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晋宋盟于清邱,即此。《新修菏泽县志·古迹》:清邱在城西南三十里,即宋、齐会盟处。重要的是,堌堆上有一重修青丘寺碑记载:春秋鲁僖公元年,齐桓公率诸侯同盟于葵丘。宣公十二年,齐人、宋人、曹人、卫人盟于青邱。青邱即葵丘也。。
《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而古代的离狐县在山东省菏泽市一带,至少到唐代这里依然是神狐出没的地方。
故青丘当在今在山东省菏泽一带。
另有苏州青丘:
青丘又叫青丘浦,就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青秋浦一带。时至今日,这里南北向的河道依然叫“浦”,东西向的河道依然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