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喝广陵涛玉立高旻寺首任住持纪荫的扬 [复制链接]

1#

朱广盛

纪荫,清代僧人。江西婺源人。俗姓游,名纪荫,字湘雨,号宙亭,又号损圆。先后住持盐城兜率寺、无锡祥符寺、常州天宁寺以及扬州高旻寺等名刹,是高旻寺的首任住持。著有《金刚经注》、《宗统编年》、《宙亭诗集》、《宙亭别录》等。

纪荫禅师与扬州

康熙四十三年(年)十二月初十日,江宁织造曹寅奏拟僧纪荫住持高旻寺折:高旻寺伏蒙皇上钦赐金佛,梵宇光隆,永垂不朽。但寺内无僧主持,臣寅到任后,访得马迹山有僧纪荫,避世梵修,可以胜任。臣寅会同臣李煦率扬州文武官员商民人等,具启延请,臣僧纪荫再三固辞。随又敦致高旻寺乃皇上临幸之地,且赐有金佛,关系重大,主持必须得人,此正和尚报恩之时等语。臣僧纪荫遂欣然就道。臣寅同臣李煦遴于十二月初八日,率领文武官员商民人等,迎请入院,晨钟暮鼓,顶礼金佛,虔心上为皇太后保厘,庆祝皇上圣寿无疆,以慰中外臣民之愿。今臣僧纪荫具折谢恩,据云昔曾见驾,蒙恩准其具折奏闻。臣寅不敢壅于上闻,理合奏达天听,伏乞睿鉴施行。

朱批:知道了。

纪荫禅师再三推辞,曹寅随又“敦致高旻寺乃皇上临幸之地,且赐有金佛,关系重大,主持必须得人,此正和尚报恩之时等语。”纪荫禅师遂欣然到任,于十二月初八日,迎请入院。

纪荫禅师示寂后,灵塔建于阳湖马山秦履峰。关于纪荫禅师的圆寂时间,学界一直有着不同观点。《宙亭禅师诗集》的整理者伍达复考证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也有说年的,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一月初八日,王煐闻方外友纪荫和尚圆寂,赋诗悼之。作《至后七日闻狮林湘公圆寂感悼书五断句寄徐坚蕉吉士》(《王南村集》,王煐著,宋健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年出版)。据此推断,纪荫禅师主持高旻寺的时间,短则6年,长则14年。

纪荫禅师扬州诗词解读

在被曹寅邀请担任扬州高旻寺住持之前,纪荫禅师也曾多次到过扬州,写下《寄寿扬州拈花庵主二首》《红桥即事》《扬州道中天宁狮公远送立寒风中话别》《云阳至真州舟中即事》《真州道中疾作浩然返棹归射州命瞻云二子往星沙候湖南观察成中谦口占示别》等诗,说明在住持高旻寺之前的几十年中,纪荫禅师与扬州缘分不浅。

现选择纪荫禅师的几首扬州诗词,尝试做一点解读。

《寄寿扬州拈花庵主二首》

精幢屹立砥中流,南北瞻光紫气浮。

笑挹万年松上露,清芬潇洒满扬州。

拈来朵朵灿优云,千古清标忆末山。

一喝广陵涛玉立,清凉沾足遍淮南。

《寄寿扬州拈花庵主二首》收入《宙亭诗集》卷十四,写于壬戌年,就是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年。此时的扬州拈花庵在哪里?庵主又是谁?

《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中,有关于拈花庵的记载:“……十字路口,街东为甘泉县街,街西为太平桥(桥上有华大王庙)。直街以下,路东为李府巷、拈花庵巷、牛录巷(中有例谷仓,巷竟为毓贤街)、乌衣巷(巷竟为纪家湾)……”

由此可见,拈花庵仁丰里一带。从头巷至十巷,历史遗留下的庵观寺院有灵鹫庵、同福庵、宝慧庵、极乐庵、大观庵、长寿庵、普庆庵、如来庵、潮音庵、三圣堂、益寿庵、拈花庵、司徒庙等10多个庵庙,著名的旌忠寺也在几步之外。

那拈花庵庵主是谁?

据方晓伟先生《天宁寺的繁盛不只始于康熙南巡》介绍,慧照莲尼师曾担任江都拈花庵庵主,参“南泉斩猫”公案,颇有心得。偈云:“斩猫机用谁能委?草履拿来费力多。只向低头舒一笑,任他伎俩又消磨。”慧照莲尼师是具德弘礼的入室弟子,具德弘礼是临济宗三峰派开山始祖汉月法藏的法嗣门人之一,曾在顺治四年左右担任扬州天宁寺住持。纪荫为南岳下三十七世临济宗僧人,与拈花庵主相唱和自是情理中事。诗词对拈花庵及其主人称赏有加,对于唱和的拈花庵主是不是慧照莲尼师,还有待依据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红桥即事》

轻寒漠漠带春赢,新柳纤纤蘸碧浔。

宿雨未收千树湿,晓烟初起数峰沉。

梅飘绮席疑残雪,珠泻歌喉忆早莺。

独立红桥村霭绿,荠花香欲落渔罾。

《红桥即事》收入《宙亭诗集》卷十六,写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年,也就是年。

大虹桥原名红桥,俗称大虹桥,初建于明崇祯年间,乾隆元年才改建为石拱桥。康熙元年()春,王士祯与在扬州诸名士修禊于红桥。骚人墨客常爱在此扶栏凭吊,抒发怀古幽情。经过名人的诗意渲染,红桥名声大噪,成为名士游客的向往之地,经过扬州者无不到红桥打卡。

这首诗的标题叫“红桥即事”,其实是红桥即景。康熙三年,王渔洋写下“日午船打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诗句,.表现出清初红桥的盛境。二十年后,纪荫禅师来扬,“独立红桥”赏景,正是初春时节,而且是春雨之后。虽是早春二月,红桥的景色也很动人,轻寒漠漠,千树湿润;新柳纤纤,荠花飘香,还有早莺啼叫,充满禅寂幽清之音。在纪荫禅师的笔下,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红桥图。

《扬州道中天宁狮公远送立寒风中话别》

行路风波信苦辛,法门此日倍伤神。

叮咛握别风前意,努力加餐老大身。

这首诗收录在《宙亭诗集》卷二十三之得一堂随录,标明癸酉年,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年。

明末清初,扬州天宁寺就是享誉一方的江南禅林。顺治康熙年间,具德弘礼、巨渤恒、雪悟上思续任扬州天宁寺住持,令三峰一灯,炳耀不绝于大江之北。一直到雍正年间,禁绝临济宗三峰派以后,扬州天宁寺住持转向常州磬山玉林通琇(顺治皇帝的国师)一系。天宁寺和高旻寺,都是禅宗在扬州最有声望的丛林。

从诗的内容,结合前后诗作来看,这是纪荫禅师经过扬州,到访天宁寺以后有感而作。既有对同道风中相送的感谢,又有相互之间的勉励。诗人寓感受于描写之中,浑然一体。

《云阳至真州舟中即事》

北去横冈路,村村拥水车。

田畴秋苦旱,天宇晚蒸霞。

潮落瓜洲渡,烟迷京口槎。

前程随处泊,乘月看芦花。

此诗收录在《宙亭诗集》卷二十五之乘桴吟,标注乙亥年,应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年。

云阳应该是一处地名,具体是重庆的云阳还是江苏某个地方,还有待考证。真州就是今天的仪征,纪荫禅师乘船北上,在经过仪征的途中,就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这是年的秋天,沿途风景优美,出发诗人诗情,秋天的晚霞绚丽多姿,月下芦花白如霜。诗人的船只在从瓜洲渡口驶向镇江,但心中牵挂的却是农村和农民。秋天久旱少雨,村村都用水车抽水灌溉,非常辛苦。作为出家人,还能心系农民,殊为难得。僧家诗词以寂寥为本色,他笔下的写景,昼有蓝天白云、暮有晚霞落日,也有月下芦花,更多的则是出世的角度,与世俗诗人的笔触还是有区别的。

《真州道中疾作浩然返棹归射州命瞻云二子往星沙候湖南观察成中谦口占示别》

频年蓄志楚山水,今日中途阻病魔。

此去晴川芳草暮,正值秋月洞庭波。

寒峰望远应回雁,孤屿浮空欲蘸螺。

扫叶朱陵寻旧约,已将幽梦逗烟萝。

这首诗与前面一首相邻而编,时间山更可以视作同一次旅途,也可能是相近的一次旅行。不过这次行程有突发情况,偏偏还有任务在身。射州,就是今天的盐城市,纪荫禅师当时住持兜率寺。遇到病情突发,当然是回家处置比较方便。于是掉转船头回盐城,把重任托付给瞻云二子,让他们去往星沙(今天的湖南长沙)候湖南观察成中谦。至于具体事宜,已经难以考索。

纪荫禅师此时应该是与瞻云二子话别。开头交代,应该是自己亲自去的,而且是多年的愿望,可惜被中途生病打乱了计划,难以成行。接着两句都是遐想之景,晴川芳草、洞庭秋波、寒峰回雁、孤屿浮空一一呈现,均是楚地山水画。最后是诗人自己的感慨,朱陵指衡阳八景之一朱陵洞,风光奇异,有琼宫玉宇般景色。"烟萝"指草树茂密,烟聚萝缠。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看来长沙之行难以如愿了,只能在梦里实现了。

纪荫为何没留下关于扬州高旻寺的诗词?

翻检《宙亭禅师诗集》,得如上五首纪荫禅师涉及扬州的诗词。而且这些诗词都是纪荫禅师住持高旻寺之前的作品。其共同点是,纪荫禅师作为一名扬州过客,或打卡网红景点红桥,或与同道拈花主诗词酬唱,或与天宁寺有人风中话别,或者是在经过扬州的小舟中,多写景少写人,多描绘偶尔抒发内心的感受。

令人奇怪的是,纪荫禅师没有留下一首关于扬州高旻寺的诗词。是没有写,还是没有能流传下来?还有待方家来解释。

初步分析,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对于就任高旻寺主持,《宙亭禅师诗集》的整理者伍达复先生分析,纪荫是弘储的再传弟子,早年他是有强烈的反清思想的。后来他见复明不可为,也就只能与清廷合作,但其内心是矛盾的。从与之唱和的诗来看,他应该写过有关高旻寺的诗,但他不愿保存。纪荫不忘弘储反清复明的“大意”,所以也就不愿意留下那些违心的诗。

另一方面则是传播流布的缺陷造成的。纪荫《宙亭诗集》二十八卷,由弟子恽鹤生等校刻於康熙四十七年(),收录从康熙八年()至康熙三十七年()三十年中所写的各种体裁的诗歌。纪荫出任高旻寺住持是在康熙四十三年(年),而纪荫后之诗未能收入,这也包括其在高旻寺的诗作。其诗友王煐与徐骏有共同编辑其遗著的想法,可惜未能实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