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057515.html华声在线报道(记者何婷喻亮瞿建波)在步行道上自由晨跑,迎接新一天的美好朝阳;滑动手机屏幕,问候从指尖轻轻启程;打开快递储柜,取出包裹治愈所有不开心;共享单车、滴滴快车、饿了么、智能机器人……这是巨变涌动的尖峰时刻,科技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便捷体验的同时,也让一些文化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为了留住这些文化记忆,有人揣梦启程,有人同路而行。
10月20日,秋雨潇潇,落英满地,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的门前,杨杰翘首以盼,等待着客人的到来。小车驶入小院,湖南日报*组成员、社委、华声在线总裁龚定名走下车来,没错,他就是今天的客人了。
二十几年来,杨杰曾无数次地如此一般等待着将他的心头宝贝——米升,引荐给一拨又一拨的朋友。而米升博物馆似乎也有一种莫名的魔力,那些到访过的人,也都渐渐成为了米升的共同守护人。
华声在线总裁龚定名参观米升博物馆
信仰:一往情“升”的守护
几十年的打拼,一路艰辛苦累,米升博物馆馆长杨杰究竟有着怎样的米升情结?又是什么让他钟情于米升文化而一发不可收拾?是年少时期耳濡目染,久浸内心的深深羁绊?还是精神信仰下的一个机缘?他苦心经营的米升事业于乡村文化如何找到完美的触点,擦出最绚丽的火花?答案自然就在米升博物馆,这或许就是很多人走进它的原因。
20多年前的杨杰,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一个收藏米升的爱好,一个和睦的家庭,小日子过得一片祥和。然而,随着收集的米升一个个增多,直到数量突破一万,杨杰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宝贝”明显感觉责任越来越大。他开始走出家门,去四川博物院、北京汽车博物馆学习,到深圳、宁波看文创博览会,到杭州参观博物馆群,到建川博物馆交流建馆经验,找马未都请教......
“看过不同的博物馆,见过不同的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经历,给我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应该打破思想的禁锢,把收藏的兴趣变成一种社会责任!”杨杰意识到,仅拥有这些收藏,独乐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一个场所,集中展出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收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米升的文化和价值。米升作为文物,即是史实,应该让其在能彰显历史的地方发挥作用。
于是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诞生了。经历25年收藏,10年筹备和建设,如今米升博物馆赫然屹立于长沙县的村落之中。杨杰的家,就是米升博物馆的所在地,另在国际稻都还有一个分馆还在建设中。*花镇乡间小院,白墙红柱,草木掩映,钟鸣鼎食,颇具中国风。
米升博物馆外景
走进馆内,目之所及,满墙满架都是米升,或分门别类,或以时间为引,或以书画为伴,都是杨杰踏遍千山万水寻得来的,期间有许多故事,也有许多曲折。
据他回忆,他曾从四川一户人家手中收来一个米升,米升上镌刻着“状元及第”四字。“当时人家不肯卖给我,米升不值钱,却是祖传的命根子。”杨杰讲述,那户人家祖上原来是贫农,米升难满,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依靠着先人苦读得了中了状元,祖上才逐渐丰盈。“这家人于是把‘状元及第’刻在米升上,既忆苦思甜,也点醒后人发愤图强。”在听了杨杰收集米升的来龙去脉之后,这家人把米升赠给了他,并一同赠给他先人用以夜读的萤火虫笼。原来,古时贫穷的书生点不起油灯并不是虚传,囊萤照读确有其事。
“状元及第”米升与“囊萤照读”竹笼
一般来说,玩收藏的人都有个自己的专题收藏,一则是一门精好过门门通,不容易吃假,再者也可以为自己立个门类在行业里拿个口碑。对于杨杰而言,米升收藏源于儿时情结,沉淀为一种社会情怀和信仰,二十多年收藏路上,他一网情“升”。
“喜欢收藏的人也越爱越多了,但收藏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收藏,对大多数收藏爱好者还真是有些迷茫,就比如我所收藏的米升,它虽然收藏的经济价值不高,也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收藏米升,究竟是为名?还是为利?我觉得真正的收藏一定要回归收藏的本源,这是一个方向,更是一种信仰。”杨杰说,如果我们能把收藏融入到继承传统文化,寻找乡村记忆,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中去,这样的收藏将会更有意义。
同心:三个农村女人与米升的故事
齐家治国平天下,杨杰要去往心中的圣地,开辟自己人生中的“升平盛世”,获得家人的支持,是他建立米升博物馆的第一道关卡。这些年来,特别是家中三个女人——母亲胡慧兰、妻子徐稳和弟媳曹腊为米升博物馆所作出的付出,让杨杰感怀在心。
10年前,杨杰和一班兄弟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兄弟们有公务员,有企业老板,也有学校老师和学生,身份不同,但都对米升有着浓郁的兴趣。大家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米升的梦想,有人主张开一间米升主题茶餐厅,也有人主张打造像谭木匠一样的米升文创产品连锁店,还有人主张成立米升文化推广研究所……年轻人的特点就是说干就干,大家出钱出力,很快,一个以研究米升文化、设计制作米升文创产品为主,兼顾休闲、接待、销售的米升茶餐厅就诞生了。
在省城长沙一个高档楼盘内,不到平米的店面,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光顾,丰富多彩的思想在米升里碰撞,五花八门的建议在米升间延展。然而,热闹之余,现实残酷,茶餐厅并没有给众兄弟带来预期的收益,高昂的支出不得不让这班热血兄弟冷静下来面对,更是让杨杰有了重新的思考。
这一年多来,他从光顾者的思想和建议中,似乎寻找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他开始意识到米升已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即使是资金如何紧张,任何人以高价来买或拿任何诱人的东西来换米升,他都不舍得。于是,他与兄弟及家人商量后,毅然搬回长沙县*花镇的老家,从长计议,将自家院子建成一个民间博物馆,用于米升收藏与展览。
杨杰说道:“回归农村,是米升最好的归宿,农村是米升文化的根。”把米升搬回老家后,一晃三年过去,想象中的博物馆已建成,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但经济压力却愈来愈大,家人开始反对,认为收藏就是无底洞,不能毫无节制的投入。“这么多家庭的米升遇到了我,是我一辈子的缘份,守护和收藏米升,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更是我们全家造福后代的一项大功德。”杨杰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解决家庭矛盾。家人再一次被他的坚持说服,决定把市里的两套房子卖掉,全力支持杨杰的文化事业。
就这样,杨杰的米升梦在长沙县这个小村落里再次启程,同时孕育了三个农村妇女的美丽乡村梦。杨杰的弟媳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店,赚了一点钱,全部投资到修路建房子,为博物馆建设初期解了燃眉之急;杨杰的老婆徐老师是一位中学教师,烧得一手好菜,她用乡村味道款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来宾;杨杰的母亲是个小学退休教师,博物馆的杂活,扫地,烧水,泡茶,开门,接待,她一手包办。
母亲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杨杰的米升文化事业
今年3月的一天,那是在谋划米升移动博物馆方案期间,在家吃晚饭的时候,杨杰临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负责移动博物馆的深圳设计师在北京出差获得灵感,将乘飞机到长沙,探讨移动博物馆的改进方案,预计晚上10点左右到达米升博物馆杨杰家。考虑到客人还没吃晚饭,徐老师收拾完碗筷又开始着手给客人准备饭菜。“家里好像没有新鲜的蔬菜了,我去邻居家弄一点。”说完弟媳曹腊就出门去了邻居家。
预估着客人将要到了,在弟媳和母亲的帮助下,徐老师很快做出了好几个菜,就等客人来了。然而,迟迟不到,母亲担心道:“那伢子电话也联系不上,不晓得有没有恰东西。”后来客人终于又来电话了,原来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了,可能要第二天才能到长沙。守在餐桌前的一家人终于松了口气,收拾好饭菜,各自回屋休息了。此时墙上的时钟已近十一点。
如今,当参观者们走过绿树掩映的羊肠小道,瞧见白墙黛瓦尖尖屋角,闻着袅袅飘出的农家菜香,听着亲切热情的乡音俚语,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淳朴和纯净。三个女人用各自的方式讲述着她们与米升的故事,这又何尝不是她们努力经营美好生活的方式。
同行:明珠众捧光芒渐露
只有踏上了征程,才能发现志同道合的人。杨杰的米升文化事业,恰逢振兴乡村文化的春天,从而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吸引了众多有共同信仰的米升守护人,开启了米升博物馆的发展破局的快速通道。
破局之源,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需要形成以地域文化与特色产业为支撑的文化呈现形式与文化业态,更需要一大批具有乡土情怀和充满文化自信的新村民。米升博物馆回归乡村,还升于民,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杨杰说道。
*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