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3月24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张佳男的当天,是这位90后女孩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第59天。
在这59个日日夜夜里,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护师张佳男与队友们义无反顾地冲在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青年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青春力量。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员的回信,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深情点赞,同时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在信中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们都特别激动,备受鼓舞,对打赢接下来的战‘疫’更加充满信心。”张佳男说,“作为新晋*员,我们决不能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重托,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守岗位,坚持到底,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让青春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有一种荣光,叫“火线入*”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拥护*的纲领,遵守*的章程,履行*员义务……”
2月25日,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沈宁、张佳男、李少云、梁超4名队员“火线”入*。
张佳男记得特别清楚,当天她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与鲜红的*旗相映成辉。金*色的*徽特别耀眼,那代表着光荣,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跟着北医三院乔杰院长宣读入*誓词的那一刻,张佳男感到无比骄傲。“你会发现内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火花在迸发,感觉人生有了信仰,生命有了高度!”
大约一个月前,庚子年大年初二,北医三院派出了由20名医护组成的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张佳男就是其中一员。
“逆行而上,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但又很光荣。”张佳男说,“当时,接到出行电话我转身看向爸爸,他顿了顿眼神,没说话默默打开了新闻,电视上报道着武汉疫情。”她知道,那是一种无声的关怀与支持。
“青年要支援武汉,医务工作者要支援武汉,我是北大青年,我是三院人,援鄂义不容辞。”
事实上,自年1月26日开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的带领下,北医三院先后选派了三批共名医护人员勇敢逆行驰援武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疗队队员中的49名*员组成了7个临时*支部,迅速成为医疗队的核心。
“一线抗‘疫’以来,我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所有同事,特别是有着共产*员身份的领导和同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让我深受感动。于是,在看到中央关于在抗疫一线优先发展*员的新闻后,我毫不犹豫提交了自己的入*申请书。”张佳男说。
2月25日,经北医三院医疗队临时*支部批准,张佳男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员。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荣光的一天。”
之前,曾有舆论认为,“90后”一代不能吃苦,“不按常理出牌”,而这次在疫情面前,他们勇敢、坚强,充分展现了能挑重任的使命担当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通过这次疫情,我深刻明白了以前我们所享受的岁月静好,一定是有前辈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现在时代已经把我们这一代人推上了历史舞台,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勇敢地接下这一棒,来守护他人的岁月静好。”
用心战“疫”,以实际行动担当起“共产*员”这个响亮的名字,张佳男相信,“有*组织做我们的坚强后盾,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有一种征战,叫全力以赴
如果有人问:姑娘,来武汉后悔吗?张佳男的答案一定是“NO”。“青年应把热血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职责所在是无上荣光。”她将这句话写进了自己的抗“疫”日记中。
作为一名ICU护士,张佳男已有6年的工作经验。“此次援鄂,和北医三院的兄弟姐妹们并肩战斗,我们充满信心,常年的临床综合训练早就把我们这支队伍锤炼得训练有素。”张佳男说。北医三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葛庆岗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每一场抢救都是一次战役,每一次战役必将全力以赴。”
她清晰地记得,1月26日晚,当她与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下飞机踏上武汉的热土时,那种震撼的感觉。
“当时武汉已经封城,街灯都亮着,整个城市却空无一人,特别安静。白天应该是下雨了,我记得汽车驶过水洼,溅起的水花声都特别清晰。好像这座繁华的城市突然间一下暂停下来了,感到特别心疼,就想快一些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以华中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主战场”,主要任务是建立重症救治病房,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三次危重症病房的开辟,时间紧、任务重。张佳男介绍,护理团队面临强度大、风险高、病情重的挑战,在乔杰院长的带领下,他们与医生团队密切配合,用专业的精神和过硬技术、用爱心和温情积极参与患者救治。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抗“疫”期间,除了承担共同开辟危重症病房、护理患者等救治工作,张佳男还积极参与了《新冠医院的护理管理》和《新冠肺炎常用护理技术手册》两本护理专著的修订工作、新闻宣传等工作。她告诉记者,这些工作“都是现学的”,因为疫情,他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成了“多面手”,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那段时间,我记得我们的葛庆岗队长每天吃饭都要小跑着去餐厅,吃完后再小跑着去开会,每一天都是那样的状态。”
为了应对疫情,医护工作者们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因穿戴防护服、口罩而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天使印记”。张佳男告诉记者,自己前期曾穿过各种颜色、各个厂家、各个规格的防护服。
她第一次进隔离病房,穿的是一件生化防护服,强烈的憋闷感让她几乎难以忍受。“抗‘疫’初期,穿戴防护用品还不是那么有经验,护目镜戴上之后很快就起雾了,视野模糊,操作变得格外困难。”而当她在护目镜的水汽形成水珠流下而产生的缝隙中看到患者的血管,并为他扎针时,在寂静无声的病房中,她清晰地听见患者轻声而真诚地对她说了一句:“谢谢。”
“那一刻,我特别感动,先前的紧张感也消失了。我觉得不论什么样的状况,自己都要坚定地跟患者站到一起。”
张佳男说,抗击疫情不仅是一场医疗战,也是一场心理战。隔离病房里弥漫着患者的焦虑与不安。为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团队把北医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文化理念带进了新冠病区。
她介绍,“三米阳光”是指护理同仁们要在工作场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