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苏州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他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书法上有颇高的造诣,成就以小楷最为突出,在行书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师承上出于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尤其是苏轼、米芾、*庭坚、赵孟等撷取精华,自成一格。
上集回顾:
吴中山水间最自在的人(上)
03
最爱拙*园
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回乡,文徵明写了一篇《梦隐诗》给王献臣:
“梦隐楼在沧浪池上,南直若墅堂,其高可望廓外诸山。君赏乞灵于九鲤湖,梦得‘隐’字。及得此地,为戴顒、陆鲁望故宅,园筑楼以识。其诗曰:‘林泉入梦意茫茫,旋起高楼拟退藏。鲁望五湖原有宅,渊明三径未全荒。枕中已悟功名幻,壶里谁知日月长。回首帝京何处是?倚栏惟见暮山苍。”
王献臣年长于文徵明约十岁,这首诗大抵上反映了文徵明跟王献臣两人的心境。王献臣一生宦海沉浮,总得说来,沉得多,浮得少,官场并不得意。两人都有志于*治,却都不得志,惺惺相惜之情在诗中尽显。
苏州古典园林,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游廊低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曲径通幽,使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游走在这里,随处可以感受到古时文人的诗意生活:“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琴拨幽静处,茶煮溪桥边”;“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任它王朝更替、人间离乱,自有一片文泽笃厚、雅气流连的宜居家园。
这是王献臣向往的生活,于是,回到苏州的他寻了一块地建园子,而这块地,曾是唐代诗人、农学家陆龟蒙的宅第,也是元代的大弘寺的旧址。买下这块地后,王献臣邀文徵明一起重新修葺、设计这个园子。而文徵明可不是简单挂个名的友情参与,他对拙*园的建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智慧,以至于许多人认为文徵明才是拙*园真正的设计者。
开始建造时,文徵明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的建筑,地质松软,而且湿气很重。于是,他给王献臣出了个点子,利用低洼的地方开挖了池塘,挖出来的泥堆出两边的假山,恰巧挡住了两边的围墙,围墙上造凉亭,池塘中造小桥,中间就留出大量的空间,困在庭院里的水,水系小,风过无痕。
园子建好后,他以健劲的行草,写就了一件《王氏拙*园记》记录了建园的点滴,后来与另一位“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的楷书诗稿裱为一卷。跟随文徵明的文字与笔意,拙*园彼时盛景如画卷般展现在眼前,同时被记录下来的,还有他与王献臣相知半生的情谊和“筑室种树”、“灌园鬻蔬”的共同理想。
·明祝允明、文徵明诗稿《拙*园》记。中国嘉德年秋季拍卖会
王献臣的拙*园造好后,便邀文徵明来玩,文徵明画了《拙*园图三十一景》,并为每一景点题诗一首,还在东面一角亲手栽种了一棵紫藤。
他在当时为拙*园共画了多幅草图,园林历经16年建成,文徵明的《拙*园图》、《拙*园记》、《拙*园咏》完整地记录了园林的面貌和风格,从《拙*园图三十一景》来看,拙*园的每一寸地、每一株草,他大概都研究了一遍。
·明文徵明《拙*园图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嘉靖三十年(),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文徵明从三十一景中选出十二景,重新绘成《拙*园十二景》,并将对应的十二首诗用行书抄录在对页上。这十二景都脱胎自三十一景,就像后者的精华版,在经过润色加工后显得更加精雅。对拙*园刻画最细致的无疑是三十一景图,但艺术成就更高的却要属后来的十二景图。《拙*园十二景图》册页如今仅存图和题诗各八页,藏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从文徵明第一次游览拙*园,到他最后一次创作与拙*园相关的书画作品,也就是这套图册,他用书画表达记录了与拙*园四十七年的感情。
就这样,与好友畅谈纵情山水间,吟诗作画写字,热爱园林与四季,文徵明舒舒服服地活到了九十岁。九十岁的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并称画史上的“明四子”;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诗史上的“吴中四才子”;和祝允明、王宠并称书法史上的“吴中三子”。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全才。
·清李岳云《文徵明像》。南京博物院
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刚过了雨水,九十岁的文徵明正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写着写着,执笔端坐而逝。此时,与他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寅已离世三十六年,而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徐祯卿和祝允明也都早已离开人世,只剩下开窍最晚的这个人,孤独地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他在世间,也没有任何放不下。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安然恬适。“城中尘土三千丈,何似两翁麋鹿踪,隔浦碧山供一笑,离离自领晚凉风”是他在《松荫对坐》中的题识,也恰似他的一生,闲淡从容、与世无争。
·明文徵明《松荫对坐图》。保利秋拍
文徵明主吴中风雅三十余年,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艺术传承不绝,文家一门风雅,直接嗣承他书画风格的亲属就有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孙子文元善,曾孙文从简,玄孙女文俶,学生陈淳、陆师道、陆治、钱榖等人,私淑者更是众多,形成了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庞大画家队伍,后人称之为“吴派”。
04
今日紫藤
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内的一个角落,有一棵紫藤老树,据说是文徵明当年亲手种植的,雅称“文藤”,吴中才子曾在藤花下设宴雅集,把酒言欢,而四百多年云烟过眼,拙*园屡易其主,这紫藤依然生生不息、茁壮成长,花开时节烂漫绰约,成为苏州城中一景。它与太湖奇石“冠云峰”、光福“清奇古怪”四古松并称“苏州三绝”。
每到春末夏初,这株紫藤便璎珞拂扬,年复一年,绵延四百余年。藤架下立石碑一块,上刻“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为清光绪年间苏州巡抚端方所题。
作为“最具生命力的文创产品”,苏州博物馆采集文徵明手植紫藤的种子,每年9月限量发行,有种思接千古、延续文脉的寓意。
苏州人文徵明是明代画坛领*人物,“文藤”因而便有了一种苏州文脉延续的象征寓意,而这颗种子也具有了薪火相传的意义。当种下这颗种子,看到它发芽、抽叶,不知道是否会有思接千古的感觉。
延伸阅读:关于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现代主义大师的小女儿
参考资料:
《江南四大才子:最笨的那个人,最牛》
《读文徵明林榭煎茶图》杜汭
《美术小史
文徵明:他的名字是星宿》
《一代宗师:文徵明的淡泊人生》
《文墨人生:文徵明生活状态考》于右东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