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刘*连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93598.html方证辨证,即有是证,用是方的辨证方法,有称之为“方证对应”的,有称为汤证(或方剂)辨证的,此为《伤寒杂病论》之一大特色。不少疑难重症,在书中不仅有精辟论述,而且从方证辨证角度出示了高效方药。
当代不少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疑难病的专书”,“经方能起大病”等,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更是提出了“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其一生的医疗实践证实了《伤寒杂病论》的方证辨证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方证辨证体系的主要内容,虽由“方”和“证”两方面组成,但其关键和核心在于“证”。即首先要病者身上确实有客观存在的“证”,才能去讨论相应的“方”;客观的证决定了主观的方,有是证,才立是方,有是证,才用是方。
方证之证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将所辨出来的证,以方剂命名,称为“某某汤证”,如“柴胡汤证”,“桂枝汤证”等。即若辨出来的这种证,用这种方来治疗,必定有效,故证与方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方与证一一对应、丝丝入扣的特点,与后世所出现的各种辨证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而言,具以下三个特点:
1.每证必有与之紧密关联的症状或症状群
《伤寒杂病论》常有此类论述,如《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等等。
此特点,刘渡舟先生称“主症”,江尔逊先生称“特征症”,均表明某证必有与其紧密关联的症状出现,见到某个或某几个症状,自然会联想到某某方证(汤证),就用此方。
2.每证必有其内在的病机
原文中,常以外在的症状表现,来引出相应的病机描述,如小青龙汤证:“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桂枝汤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小柴胡汤证:“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著名的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曾言伤寒论不讲病机,而致诸多学者有此误会。其实,原著中其对病机的论述极为详尽,包含了辨病位、辨病性及气血津液、痰饮、宿食、燥屎等各方面,形成了《伤寒杂病论》独特的病机理论。
笔者认为,这即是以八纲为纲,以气血、津液、痰饮、宿食为目,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精微之处,以纵横两面层层展现出来。此病因病机的论述,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每证必有其具体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证以方名,就是出示了高效方剂,这是与后世各辨证体系最大的不同。
《伤寒杂病论》中方证的基本病机模式
笔者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方证辨证体系,留给后人极为丰富的辨治思想和临床经验,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点,是确立了人体疾病的基本病机模式(即证型),为后世医家示范了辨治的规范。仅举数例,说明如下:
外邪内饮证模式:如小青龙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五苓散证、射干麻*汤证;外邪内热证模式:如麻杏石甘汤证、大青龙汤证、越婢汤证、文蛤汤证等;内实(宿食、痰饮、燥屎)、热证模式:如白虎汤证、三承气汤证、瓜蒂散证。
内热挟瘀证模式:如桃核承气汤证、下瘀血汤证、抵当汤(丸)证;内虚寒证模式:如理中汤方证、四逆汤证;内虚寒挟饮证模式:如吴茱萸汤方、真武汤方证、茯苓饮方证等。
医者掌握了这些基本疾病模式,则能对患病机体的病情表现、病机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在临证处方中,便会胸有成竹。
如临床中所见疑难病,多为数种疾病模式并存于人体,临证应用时,当考虑数方并用,即诸伤寒大家提出的“合病用合方”的见解,在原著中多有示范,如柴胡桂枝汤方证,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方证等。此为将复杂的病机条理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有效途径。
判断一个临床医师水平的高低,也常常看他是否熟练掌握了疾病的表现模式,并能在临证中灵活变通运用。
方证之证的判定方法
方证体系的运用重点在辨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从而迅速定出有效方剂。这个辨方证的过程,同时也是辨认患病机体疾病模式的过程,各经方家各有心得,但运用最多者,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简便而准确的运用经方;
2.辨特征症用方:突出辨证重点;
3.辨病机用方:可扩大用方范围;
4.合方证用合方:用治杂症的常法;
5.体质用方及药证用方。
以上各法,后世医家均有变通应用,为仲景的学说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方证辨证体系对后人的启示
1.学中医者要以此为规范
《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体系严密精细,学中医者从方证入手,可迅速掌握基本疾病模式,可体会出正确组方的诸多原则,为将来进一步研究中医学打下良好基础,故古人将《伤寒杂病论》奉为圭臬,众多名家提倡学中医,要从本书学起。在四大经典之中,其影响最为深广,是不无道理的。
2.六经钤百病
疾病虽千变万化,但其病机模式却没有不同,故后世医家广用经方,认为古方可通治百病。
现代中医临床工作者常根据特征症,运用经方治愈多种表现复杂的疾病,如: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足根痛、骨质增生、关节肿痛、脉管炎等;运用柴胡汤治疗痢疾、不明原因的发热、感冒、小儿肺炎等。
3.临床中探索研制出更多的方证模式
如经方大家江尔逊先生提出“香附旋覆花汤方证”(主治悬饮,类似现代医学讲的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早期)、“归脾汤方证”(治胃脘虚痛,类似现代医学的十二指肠溃疡)等。
伤寒临床总结之一:失眠辨证论治,1,伴眩,用温胆汤,2,伴胸腹动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3,伴胸满,烦,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伴腹痛,舌红,用*连阿胶汤,5,多疑,恍惚,皮肤干,用酸枣仁汤,6,精神萎糜,归脾汤,7,伴心慌,舌暗,用血府逐瘀汤。以上几点,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失眠效宏!伤寒临床总结之二:呼吸系统,1,咽有异物感,半夏厚朴汤,2,咽干,咽痛,嘶哑,桔梗汤,3,无汗而喘,麻*汤,4,有汗而喘,有汗而喘,麻杏石甘汤,5,痰,唾,涕,小青龙汤,6,痰黏稠难咯,排脓散,7,痰*黏稠,胸痛,便秘,小陷胸汤,8,咳逆,食欲不振,麦门冬汤,9,咳递,心悸,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10,咳,烦,舌红,泻白散合青黛散。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用之得当,力专效宏!伤寒临床总结之三:疼痛,1,颈部强直,葛根汤,2,腰重而冷,甘姜苓术汤,3,关节肿大,桂枝芍药知母汤,4,四肢痛,厥冷,当归四逆汤,5,四肢麻,自汗,*芪桂枝五物汤,6,痛,腹胀,五积散,7,痛,便秘,大*附子汤,8,痛,恶寒,精神萎糜,麻*附子细辛汤,9,痛,多汗,桂枝加附子汤,10,痛,无汗而喘,麻*汤。疼痛病,寒湿瘀,症状多,仔细瞧,麻桂附,姜当芍,用好药,施方疗!伤寒临床总结之四:消化系统,1,利,烦,项强,葛根芩连汤,2,利,痛,脉数,*芩汤,3,痞,烦,出血,泻心汤,4,痛,烦,失眠,*连阿胶汤,5,痛,便秘,神昏,痞,大承气汤,6,呕,利,烦,半夏泻心汤,7,呕,利,烦,绞痛,厥冷,乌梅丸,8,呕,身痛,五积散,9,痛,四肢冷,四逆汤,10,呕,利,头痛,腹痛,吐涎沫,吴茱萸汤,11,吐,利,食不化,理中丸,12,慢性腹痛,消瘦,便干,小建中汤,13,腹痛,腹胀,枳实芍药散。胃肠病,对症疗,分寒热,辨虚实!伤寒临床总结之五:循环系统,1,悸,眩,苓桂术甘汤,2,悸,眩,呕,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3,气短,头昏,多汗,生脉散,4,悸,贫血,脉结代,炙甘草汤,5,悸,怕冷,参附汤,6,胸痛,舌黯,血府逐瘀汤。循环病,病疾多,实证痰饮瘀,虚证血阴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