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落实四条生命线之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复制链接]

1#

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落实四条生命线南水北调在行动

打开中国地图,一张四横两纵的水网呈现在眼前,南水沿着两条纵向水脉一路北上。

东中两条纵向水脉连通了长江、淮河、*河、海河四大流域。工程沿线*治要地、经济重镇、文化古都星罗棋布,集聚了全国7.2%的人口,三成以上的产值。南水滔滔日夜奔流,连通起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粮棉等农产品主产区。

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已通水六年,实现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绘就大水网蓝图

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殷切希望,为南水北调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充足的水资源是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基础。那么,什么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从广义上讲,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长期以来,华北和西北地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特殊、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其它自然资源和人口、经济的布局极不匹配。特别是一些北方城市,持续大量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导致灌溉面积下降,粮食生产受到威胁,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可以说水资源已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自然水系基础上,科学构建大水网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建设调水工程,是我国目前完成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优化水资源配置也是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首要目的。”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野表示。年,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近期的供水目标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总体规划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张野介绍。这张大水网,是在四大流域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基础上,通过人工建设三条纵向水系形成的。工程建成后基本可以覆盖*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多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共同提高北方受水区的供水保证程度。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恢复并依托四大流域自然水网,才是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人为地对水资源进行调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配置优化。总体规划描绘出一张通过南水北调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蓝图,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成功实践增强推动总体规划信心

在*中央国务院决策下,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先后于年12月27日、年12月30日开工,于年11月15日、年12月12日分别建成正式通水。工程历时十一年,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保证了工程质量,技术上实现了创新突破,确保了移民稳定、水质安全。这是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初步实施,也是成功实践,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打下了基础。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工程通过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体制,提高了调水水平,保证了工程安全调度运行,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工程促进了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均衡”,构建了依托南水北调工程的国家水资源配置骨干水网。截至年1月6日,工程已累计供水超过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天津的供水量已达到设计能力,1.2亿人直接受益。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范围由规划包括的19个大中城市、个县(市)增加至23个大中城市、个县(市)。工程提升了受水区水资源容量,改变了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南水的到来提高了城市的供水保证率,确保了这些城市的供水安全。南水已由原规划的受水区城市补充水源,转变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为北京、天津等城市供水的生命线。江苏形成了双线输水的格局,受水区供水保证率提高了20%-30%,提升了苏中苏北地区防洪排涝抗旱能力。工程有效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在保障沿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用水需求,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挤占和深层地下水开采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年,华北地区压减地下水年超采量达40亿立方米,成效初步显现。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葛大庆提供的数据显示,南水进京之前,北京朝阳区东部和通州区西北部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年到年共28年时间内最大累积沉降达到2.25米。卫星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地下水于年开始转降为升,年平均地下水位从年的25.95米上升到了年的23.06米,年上半年仍然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工程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一期工程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也增强了进一步推动总体规划实施的信心,为决策和推进后续工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完善优化配置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一方面要满足受水区日益增强的用水需求,体现出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和国家级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的战略功能。另一方面,要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资源效益发挥不充分等矛盾,以适应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北京为例,年至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9%,用水总量增长了9.2%,新水量增长了5.05%。数字表明,新水量增长无法满足用水量增长趋势,用水需求仍有缺口,如果按照这个增长趋势,今后的用水需求量更大。据《*河报》报道,预计到年,*河流域生活、工业总缺水量为77亿至92亿立方米,年生活、工业总缺水量为83亿至亿立方米。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未来南水北调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作用。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六年实现达效,北京、天津实际供水量已超出规划分配水量。河北、河南引南水水量虽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距离规划目标尚有距离。有的省受配套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地下水超采赤字较大、地方财*等因素影响,南水的消纳能力不足。有的省受水区受引*水影响,对南水依存度不高。东线工程距离供水目标也存在较大差距。规划供水范围包括21座地级市,截至年,只覆盖了17个地级市。江苏段的抽调能力尚有富余,但是受到现有工程管理机制、水价等影响,山东年均引南水水量距离分配水量差距较大。要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作用,在加强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调度格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配置和提升供水功能,同时要理顺体制机制,完善配套工程建设,统筹好多水源统一管理与配置方式,在沿线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加强科学论证,完善生态补水机制和定价体系,综合考虑市场经济要求和水价形成机制等,切实解决受水区面临的问题。其次,要完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年,中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施国家水网、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作了部署。面对受水区对南水的需求量仍有增加的趋势,完善我国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的需要,国务院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后续工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要有序推进引江补汉工程、东线二期工程等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通过复审,已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提出明确意见,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势在必行。在调水的同时,节水也决不能放松。“跨流域调水是水资源配置中最后考虑采用的手段,因此必须在节水、挖掘本地水资源潜力、开发非常规水源等措施最大限度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考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应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持续加强用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