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俞慎初教授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不但精通医理,辨证精确,而且临床运用方剂具有丰富的经验,不论是仲景经方,或唐宋以后的时方,凡疗效确切的前贤名方,均兼收并蓄,广为应用,且随症灵活化裁,拓展古方的应用范围,临证运用自如,颇有独到之处。兹将俞教授运用仲景旋复花汤的经验整理如下:
??旋复花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治疗肝着病的汤方,原方的组成:“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是治疗“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此肝着病,是肝脏受邪而失其疏泄之功能,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由于肝脉分布胸胁部,所以其证可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若以手按揉或捶打胸部,可使气血运行暂时通畅,胸闷自觉缓解。旋复花汤以旋复花通肝络而行气,新绛(后世临床多以茜草代之)活血化瘀,葱管善通阳气而散结,全方有行气活血、通阳散结的作用,故旋复花汤是治疗络瘀肝着的要方。
???俞教授认为,肝着病的病机是气血郁滞,其病痛部位在胸胁部,所以,凡气滞血瘀郁滞而引起的胸胁部闷痛,均可以运用旋复花汤加减治疗。以下是俞教授运用的部分经验:
1.与半夏厚朴汤合方,治痰气互结胁痛
??痰气郁结的发生,多因平素情志所伤,使肝失疏泄,而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导致气滞血瘀,引起胸胁闷痛,多以胁痛为甚。其病机为肝失条达,肝郁乘脾,脾运不健,生湿聚痰,痰气郁结于胸膈,气失舒展则胸胁不适;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经络郁滞而致胁痛。故痰气郁结的临床表现,既有胸胁闷痛,又有痰湿壅阻,痰多呕恶,或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俞教授临床常运用旋复花汤与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合方加减治疗,用旋复花汤行气活血、通络散结以治胸胁疼痛,配合半夏厚朴汤达到理气化痰的效果。临床常根据气血郁滞的症状,酌加制香附、枳壳、佛手干等增强理气开郁药物,或加入丝瓜络、丹参、赤芍、桃仁等活血通络药物。
[案例]:陈某,男,36岁,年6月24日初诊。患者胸胁部闷痛,尤其两胁部较为不适,反复发作已1年多。疼痛发作时常痛及背部,且有压痛感。经医院胸透及心电图检查均属正常。时有嗳气,平时痰多,粘稠难咯,咽中似有物梗塞,咯之不出。舌质红苔腻微*,脉弦细。证属气郁血瘀、痰气互结,治宜行气活血、化痰散结。处方:旋复花6克(包),茜草根6克,青葱管7寸,紫苏叶5克,川朴根5克,清半夏6克,赤白芍各10克,当归须6克,柏子仁12克,白桃仁6克,丝瓜络10克,陈橘络5克。4剂,水煎服。
??6月28日复诊:药后上症明显减轻,两胁疼痛改善,但咽中痰稠,咯吐不利,舌质红苔腻微*,脉弦细。仍按前方加减。处方:旋复花6克(包),茜草根6克,青葱管7寸,紫苏叶5克,川朴根5克,清半夏6克,苦桔梗6克,浙贝母10克,赤白芍各10克,当归须6克,白桃仁6克,丝瓜络10克,陈橘络5克。患者又服5剂后,胸胁痛没再发作。
??本例胁痛患者,俞教授运用旋复花汤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加减治疗,方中又加入活血祛瘀的当归须、赤芍、桃仁,行气通络的陈橘络、丝瓜络,增强旋复花汤通络散结的治疗效果,故服4剂后,两胁疼痛改善。复诊时加入桔梗、浙贝母以化痰、祛痰,故又服5剂后病愈。
2.加入化痰降气药物,治痰阻胸痛
??痰阻胸络而致的胸痛,多因素体虚弱,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而致肺卫不强,受外邪侵袭,肺失宣降,出现咳嗽痰多,痰饮停滞胸胁,使肺部气机不利,络脉痹阻,临床常见胸部疼痛,胸闷不舒,或时感刺痛,呼吸不畅。俞慎初教授治疗痰阻胸络之疼痛,多运用旋复花汤以行气活血、通络散结,配合燥湿化痰的二陈汤,再加入降气消痰的苏子,利气祛痰通络的白芥子和降气消痰的葶苈子等药物治疗,多获良效。
[案例]:阮某,女,28岁,年6月11日初诊。反复咳嗽已近3个月,痰多色白,近半个月来咳嗽气促,时感胸部疼痛,胸脘胀闷不舒,脊背痠痛,脉滑,舌质暗红苔白。证属痰阻胸络,治宜化痰降气通络法,拟用旋复花汤加减治疗。处方:旋复花6克(包),茜草根6克,青葱管7寸,丝瓜络10克,结茯苓12克,盐陈皮6克,清半夏10克,浙贝母12克,干瓜蒌15克,紫苏子10克(包),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4剂,水煎服。
??
??6月15日复诊:服上剂药后,胸痛改善,咳痰减少,气促已愈。脉滑,舌质暗红苔白。仍按前法治疗。处方::旋复花6克(包),茜草根6克,青葱管7寸,结茯苓12克,盐陈皮6克,清半夏10克,浙贝母12克,漂白术9克,紫苏子10克(包),莱菔子9克,葶苈子6克。5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胸痛已愈,余症改善。
??痰阻胸络之病证,一般预后都比较好,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经久不已,痰阻气郁,血流不畅,逐渐积滞而成瘀血,阻塞胸络,而使胸痛加剧,痛如针刺,痛处不移,入夜痛甚,兼见舌质紫暗,脉沉涩的瘀血内停之征,应酌情在旋复花汤行气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增加活血祛瘀止痛的药物,如当归尾、京丹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
3.与柴胡疏肝散合方,治肝郁胁痛
??肝居于胁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于肝胆。肝为将*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若因情志不舒,心情抑郁,或暴怒伤肝,皆能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所指出的:“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俞慎初教授临床治疗肝郁胁痛,常用旋复花汤与柴胡疏肝散合方治疗,既达到疏肝理气的作用,又能增强理气通络止痛的治疗效果。
[案例]:高某,女,45岁,年2月20日初诊。每于心情不舒时,即出现右胁部疼痛,反复发作已半年余,常痛及腰背部,时有偏头痛,纳食减退,胸闷嗳气,口苦咽干。肝脏超声探测无发现异常。脉弦缓,舌质稍红苔薄白。证属肝郁气滞胁痛,治宜疏肝理气通络法,拟用旋复花汤与柴胡疏肝散合方加减治疗。处方:旋复花6克(包),茜草根6克,青葱管7寸,毛柴胡6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粉甘草3克,制香附6克,川抚芎5克,香白芷5克,柏子仁12克,当归须6克,白桃仁6克。4剂,水煎服。
??
??2月20日复诊:患者胁痛改善,发作的次数减少,腰背部己愈。仍纳食减退,口苦咽干,时有情绪郁闷,喜叹息。仍按疏肝理气通络法治疗,处方:旋复花6克(包),茜草根6克,青葱管7寸,毛柴胡6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粉甘草3克,制香附6克,川抚芎5克,麦谷芽各15克,盐陈皮5克,川郁金10克,白桃仁6克。5剂,水煎服。患者又服前药后胁痛已愈。
??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又肝之经脉循行于两胁,故情志变化多引起胁部疼痛;肝经气机不畅,而致胸闷嗳气;肝气横逆犯胃,故纳食减退。临床运用有疏肝理气功效的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胁痛,这是通用的常法,但俞教授考虑患者肝郁气滞己数月,多兼有血行不畅,胁络痹阻的病机变化,故常配合旋复花汤治疗,以增强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有利于胁痛的改善。
????撰文:刘德荣,编辑:吴方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