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远经典边角山水中的踏歌之声 [复制链接]

1#
马远《踏歌图》

山水画的构图决定着画作的最终效果,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以雄奇秀美而闻名天下,其别具一格之处就在于构图的巧妙。南宋的建立,使经济中心南移到了江南地区,绘画也在继承北宋全景山水画的基础上延伸出江南小景的构图风格。以马远为代表的边角式构图画风,成为了南宋山水画的独特风格。南宋的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布局简妙,描绘了江南的风俗人情。

马远在南宋时期画坛的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美誉。他的山水画法师从李唐,在继承先贤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山水中所蕴含的诗意,着重于形象的描绘,注重章法的裁剪和经营,使得作品主体突出,意境更加气韵贯通,幽深典雅。马远所画山水的题材多画江浙一带的山水,树木花卉多用夹笔,山石则用大斧劈皴为之,形态方整而瘦硬,看起来很有筋骨。他笔下的山峦雄浑而挺峭,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端,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或近山遮天而远山低缓,这样画出来的山水风格独特,极富有诗意。他画出的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各种形态,时而潺潺而流,时而奔腾灌入,时而平缓静逸。马远所画人物取材十分广泛,常画佛道、仕女、文人雅士、农夫、渔樵等,线条流畅,衣褶飘逸,清雅脱俗,惟妙惟肖。

马远《踏歌图》局部

《踏歌图》是马远边角山水人物画中的代表之作,是一幅景中有人的佳作。画中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画出了雨过天晴的南宋京城郊外之景,题材反映出南宋的一个丰收之年,人们农忙过后,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快场景。《踏歌图》上端的显著位置有南宋宁宗时的杨皇后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朝廷体恤民情的明君作风,对江南乡村的美好生活加以歌颂。画家将人物放在画面的近景处,一位老农走过小桥,他胡须花白,右手扶着拐杖,左手挠腮,并摇晃着身体,正在抬腿踏歌而舞,其神态憨态可掬。他身后有一位老农表情非常激动,抬着双手,两脚踏着节拍行走,另一位老农双手抓着前者的腰带,躬着腰扭动了起来,大概是喝醉了酒。后边还有老农肩上扛着一个大酒葫芦,也已经是醉眼朦胧,步履维艰。画面左边的小路上有两个儿童,正在惊奇地盯着几位老农。其中一个较小的儿童伸手拦挡他的同伴,似乎在给几位老农让路。画中的四位老农形态不一,却动作协调,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气。两个孩子的出现又给画面增添了童趣,老少相汇的场面构成了气氛与动感的和谐。此幅《踏歌图》采用的是边角式构图,从左往右以对角线分割布局,形成了左实右虚的结构。

马远《踏歌图》局部

画面的左边奇峰林立,显得气氛浑厚,在右边则安排了遥远的山峦和楼阁,让画面重心平衡。几株稀疏的柳树搭配翠竹的枝叶,形成摇曳的动姿。近处踏歌而行的农夫与躲避的儿童形成了动静互补的意蕴。画面上方的烟云使画面避免了拥塞之感,右边显著位置所画的一株高大柳树贯入画面上端,起到了填充的作用,使画面的疏密更为协调。马远在画中施展了他的所有绘画技法,描绘卧石与秀峰主要用了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搭配了一些长披麻皴,显得峰峦更加逼真和自然。他画出了岩石的凝重感,用皴法点染了山峰的峭拔险峻,并与水波纹柔和的勾勒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感油然而生。

翠柳挺拔的树干高高扬起柔韧的枝条,柳条刻画的稀疏而精致,更显示了马远塑造形象的画功。山间的树木形态各异,粗笔渲染的怪石嶙峋间几株翠竹用双钩填色法伸展而出,充满生机。近处的稻田尤为醒目,以细笔刻画出精致的细节,笔墨流畅而贯通,稻叶在微风中飘动之感流于笔端。以上种种细节的描绘与概括的布局,形成了繁与简的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使得整幅作品灵动传神而富有生活气息。

马远《踏歌图》局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