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国远老师在他办公室赠我一本他的诗集《举头三尺》,捧着厚厚的集子,细读慢品数百首诗行中透出的深邃而隽永的味道,深深为之所打动。
国远老师是“朝阳市优秀文艺家”“朝阳市工艺美术大师”,年被推选为凌源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朝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年被凌源市人民政府聘任为“凌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年当选为朝阳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可谓是层层光环叠照、众多头衔累加,实属风光人物。可现实生活中的国远老师淡泊名利平易可亲,他自诩为“红山文化的守根人”,这个在我看来确是实至名归,倒也不必太过自谦。单从阅读《举头三尺》就可见他酷爱“红山文化”之深,亦可感受他对于自己坚守的这份事业炽热的情怀。况且据我所知,国远老师倾其所有创办了牛河梁红山文博院、红山文化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都是“烧钱”的买卖。但他坚信随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全民学习传统文化浪潮愈发高涨之今天,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的牛河梁红山文化,更不会被世人所忘记。仅凭此举,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国远老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他充满诗意的人生,都源自一颗激情澎湃的心灵!
……
击鮀而舞的祖先
以石为器逐水而居
与始祖鸟为邻
听山香入眠
品狼鳍鱼滋味
斜眼红色陶罐
一尾舞动的尖嘴锦鲤
搅醒了牛耳河的春天
……
读国远老师的诗,你会感受到他并非用他丰富的想象并借助诗性的张力去臆造这样一幅画面,而是他冥冥之中就与那条水清鱼肥的牛耳河、花香草碧的山坡山梁早有了血脉之亲。
……
在祖先的地上除草种花
地头住着的还是那条河
鹌鹑唱着歌飞起
诗就成了经
当锄耪过河
它是神话
翻动着太阳月光记不得都长出了什么
锄却记得
手茧比山还硬
锄还记得
河流没有脚步忙
……
是啊,那匆忙的脚步一走就是五千多年,而国远老师正踩着先祖的脚痕,跋涉探索。
……
我是中华祖母庙的看护者
从社火中穿来跑去
寂静与无奈时空如光似闪
炎黄顶礼的香何日再次燃起我只问明月不知你的行期
只要月光不老
我就在牛耳河的源头
种下万亩百花
等你
……
这是一个用全部的热爱,用生命在守护根魂的人。在他的感应与灵悟中:牛河梁的山岭是女神的脊背,油松林的涛声是女神的呓语,沟沟坎坎的花、坡坡沿沿的草是女神的绣饰,而片片碎陶则是女神留给他的信物。国远老师已是牛河梁的一双眼,看自己也在看世界,看远古也在看未来,他在自己的脑洞两端来回穿越时空,他极智尽力地把这束光明播亮以使其光耀寰宇。《举头三尺》会让我们找到我们丢失了什么的答案,那就是作为华夏文明族群的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人性升华的阶梯经历了怎样的刀耕火种、屠戮厮杀,而从起步的野蛮蒙昧顶升至智慧文明并使万千魂灵俯首膜拜,其中的炼磨怎一个坛庙冢就可诠释沧桑?究其深髓,国远老师和我们,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源:朝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