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不能开园没学费支撑,老师的工资发放越发艰难,决定‘忍痛’转型普惠园了”,北京丰台区一非普惠幼儿园园长刘华(化名)对北京商报记者说。实际上,受疫情影响,非普惠幼儿园生存艰难,多数非普惠园通过员工降薪、谋求收购,或转型普惠园争取补贴等方式自救。业内人士指出,此前在政策鼓励下,民办转普惠苗头已现,疫情加速提升了普惠园市场占比,进一步挤压非普惠园和不规范园所的生存空间,未来高端园所需求或有所降低。
收入遥遥无期
“经营了不到四年,每月元的学费,个孩子勉强做到了收支平衡,疫情的来临,让以往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刘华无奈地说道。“我们在一所集团投资下建园,多平方米的面积,算上户外足球场、新风系统等前期投入了多万元,还没完全回本,经营都成问题了。”
据刘华介绍,幼儿园人工成本很高,园所9个班配有9名外教,每个外教一年的人工支出约35万-40万元。另有27名中教老师,加上行政后勤等总共近60人,一个月全园的人工开支要40万-50万元。房租上属于教委用房,一个月也要5万元。
“不开园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好在集团这两个月给补贴了超百万元,算把人工工资的大窟窿补上了,但集团不可能一直补贴,感觉到五六月就是极限了。但以目前的局面看,6月开园的可能性不大,且7月又是暑假了,再次面临没收入的困境。”刘华坦言。
疫情下,对于完全依靠学费存活的民办园可谓打击巨大。中教投研调查显示,截至3月30日,被调查的上千所民办园中,近60%已无法支撑正常运转,能支撑3个月的仅为2.6%。
朝阳区一非普惠园园长廖爽(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政府给的补助只针对公办园、民办普惠园和非普惠园里学费在元/月以下的幼儿园,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有办学许可证的合规民办园,也有绝大部分是拿不到补助的,何况这个领域还存在大量的“小黑园”。“仅在我身边,就已经有至少3-4家规模比较小的民办园或日托机构撑不下去了,都在谋求转让。在一些园长群里,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也不为过。”
“没有收入,但老师工资不能不发。”廖爽补充道,所以只能降薪。“北京的情况还只是一个缩影,全国其他地区的民办园已经出现抵押桌椅、园长跑借贷筹钱的了。”
省开支+降品质
与此同时,园所也在进行着线上自救,但效果微乎其微。刘华谈道,“按原本开学时间,我们在线上发布微课,但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减少现有学生流失,对于营收没有丝毫贡献”。
同时,那些拿着减少的薪水还要录制线上课、维系家长、进行下一学期招生的幼教老师更觉疲惫。小美(化名)老师告诉记者,疫情下工作照旧,但每月到手的工资仅多元。
在廖爽看来,固然可以有股东追加投资、借款、引进新的投资人,但目前的形势并不乐观。只有开园后启动招生和教学更为实际。
“通过和集团、家长等的沟通,已经报批转型做普惠园了”,刘华说道,“虽然学费大打折扣,但我们是小区配套园,至少房费、水电费可以减免,享受每个孩子0元/月的补助,还会有一次性元每个孩子的补贴。尽管也会赔,但至少园所保住了。而且政策已经明确了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支持。”
事实上,一些非普惠园转成普惠园后,固然能得到一定的财政支持减小运营压力,但也意味着收费被限制,很难获得预期收益。
刘华遗憾地说:“转制后,需要把外教全部砍掉,可以节省一大部分人工开支,但园所品质也会变化。在跟家长的调研中,其实有一半的家长是不同意转型的,他们更加倾向符合自身比如国际化教育理念的非普惠民办园,作为孩子学前教育的起点。”
民办园转普成趋势
为挽救处于困境中的民办园,鼓励减免房租是较为普遍的帮扶措施。
北京市教委指出,符合条件的民办普惠园可按照年1月的在园幼儿数,一次性将年上半年的生均定额补助给予预拨;对运转困难且在解决区域“入园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民办非普惠园,按照班数给予帮扶,并鼓励民办园转普。
“民办园发展的黄金时期已过,疫情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家普惠园政策的推进,提高其市场占比,资本退潮的同时,中小型非普惠园数量将进一步萎缩。”刘华认为。
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看来,疫情导致的经济发展受阻是共识,或减少家长对于高端园所的需求。疫情后市场势必迎来复苏,而谁能迎接那一刻,要看园所个体对疫情期间自身发展判断的准确性,是及时止损做关停日后再战,还是扛下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进一步指出,学前教育普惠化是大的政策导向。疫情下,非普惠园面临生存困难,除了资本支撑,主要取决于各地方政府对营利性和非普惠的看法,并对此给出的帮扶措施。如果出现大面积关停,85%的毛入园率也难以得到保障。
北京商报记者刘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