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五彩云霞解析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刻理解,利用小说作为载体,精心描绘出各种人物的服饰。王金中、谷丽萍把合著的新书《五彩云霞:图说家有珍藏刺绣篇》运用到《红楼梦》人物的服饰解析中,经过详尽考证,寻找出了《红楼梦》中一些人物服饰的实物样式,“图解”了曹雪芹的文字描写,指出了这些服饰中所固有的东方神韵和审美风采。

作者:王金中谷丽萍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各种人物所穿着的服饰描写最生动、最详尽、最传神的当属《红楼梦》。但是,描写得再形象、再具体、再精彩也还是停留在抽象的文字上。为了让人们真切地体会到《红楼梦》中众多人物服饰的神韵和风采,《五彩云霞:图说家有珍藏刺绣篇》中的文字和图片,试图将那个时代人们穿着的服饰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各种人物的外表和内心世界。

一、满族头饰——摸额

摸额又称为头带、眉勒,北方叫“勒子”或“脑箍”,南方叫作“兜”。这通常是中老年妇女戴在额头上保暖的一种服饰品。

摸额以黑绒制作为多,也有加缀一些珠翠或绣一点花纹的。套在额头上掩及于耳,系两带子髻下结之,是由明代妇女所用的额帕(又名头箍)演变而来。

《五彩云霞》中展示了一件民国时期的摸额。这件摸额在黑绒地上,用平针绣绘制出牡丹花及荷花,周围镶有不同的花边。

图1

牡丹花代表富贵美貌;荷花谐音为“和”。这样就表现了和和美美的主题。

《红楼梦》中将摸额写作抹额,仅贾宝玉就戴过三种抹额:

1.第3回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2.第8回贾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抹额”;3.第15回贾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

这说明,清代的摸额是重要的头饰,不仅妇女戴,而且年轻男子也戴。富贵人家男子的摸额不仅有一件,而且有多件,以便根据不同场合戴不同的摸额。

由于清代满族统治者的示范作用,佩带摸额的习俗很快便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流传开来,成为古代头饰中的一朵奇葩。

二、中国式的文胸——抹胸

肚兜是古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内衣,贴身穿着,民间又称为缚胸、兜肚、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等,多为菱形,也有圆形或其他式样。穿着时以细带系于颈间与腰际,用来遮护人体的胸、腹部分,具有避风寒、保肺腹的作用。

《红楼梦》中多处描写女子穿着抹胸(即肚兜)的情景,其中最典型的是尤三姐的服饰:

“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

这说明那时女子穿肚兜显得更加妖艳。

图2

按照清代服饰“上艳下素、里艳外青”的特点,肚兜包括苫巾在所有服装中应该是最艳丽的。《五彩云霞》中收录的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肚兜和苫巾(图2)共有四十余件,件件都精美异常,透着亮丽、恬美的气息。

其实,肚兜还是中国最早的乳罩,年轻女子穿着不仅具有保护乳房的作用,而且还能塑造自身的体形。与现代西方乳罩不同之处在于,肚兜是尽量遮挡住乳房的曲线,而乳罩却尽量突出乳房的曲线。因此,中国传统的形体美,是非常含蓄的,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代制作肚兜的材料以丝织品居多,面子的布料好于里子的布料,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等。尤三姐所穿肚兜是葱绿色的,属于深绿。当然,肚兜的材质、样式、用色,与穿着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一般地说,孩童以绿、黄、白等活泼的浅色调为主;出嫁的女子以喜庆的大红色为主;中老年妇女以沉稳的深蓝或黑色为主;富裕人家使用的面料以贵重的绸、缎、绢、丝为主。

为了增加穿着的美观,肚兜上多有刺绣装饰,一般是自绣自穿。有些女孩子在出嫁之前,早就把喜爱的纹饰一针一线地绣进了自己的肚兜。

三、四合如意绦——云肩

在《红楼梦》描写的人物服饰中,找不到云肩的记述。但那个时代皇家贵族的服饰中,都少不了云肩。《五彩云霞》一书经过深入的考证,在《红楼梦》第49回描写林黛玉的穿着中发现了云肩的端倪。书中这样描写林黛玉的穿戴/p>

“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皱面白狐狸皮鹤氅,系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上罩了雪帽。”

曹雪芹在这里从下写到上,从脚写到头,把林黛玉的服饰交待得一清二楚。其中,最下面的脚上穿着羊皮小靴,身上罩着白狐狸皮鹤氅,然后是肩部的“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最后是头部的雪帽。在这段文字中,“四合如意绦”实际上就是“四合如意云肩”。

“青金闪绿”是指云肩的颜色,实际上是紫色带绿,这是清代最为高贵的一种色彩,在宫殿、华服中常见。

“双环”是指云肩的构成为里外两层,每层都用刺绣描绘图案,还要滚边,制成后层层叠叠,非常好看。

图3

“四合如意”是指云肩的式样。清代的云肩有各种样式,包括柳叶式、荷花式、单轴对称式、向心发射式、旋转对称式等等,但最常见的是四合如意式。全称为“四方四合祥云式”,即由四个祥云图案组成,古人称为四合一,名为四合如意式。《五彩云霞》一书中收录了几件四合如意式云肩(图3)。云肩的这种造型,与中国建筑的意境一致,讲究四方四合的深刻内涵。四合主要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相互协调,因此叫“四合如意”。这就深刻地反映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思维方式,是综合性的讲究万物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和谐。

最后,就是如何理解那个“绦”字。一般地说,绦指的是丝带。在宝玉、湘云、妙玉、熙凤的穿着中,都有绦的描述,如宝玉“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湘云“腰里系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妙玉“拴着秋香色的丝绦”、熙凤“裙边系着豆绿宫绦”等,显然,这里的宫绦、丝绦是指系在腰间的丝带。但是,林黛玉穿的是鹤氅,而鹤氅外面不可能再系丝带了。况且,丝带比较细,也没有双环四合如意式的。因此按照《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装束从下到上的描写,鹤氅里面、雪帽下面的绦,只能是指颈上的云肩了。

四、泊来的丝绸——倭缎

倭缎也叫倭绢、洋缎,《红楼梦》中多处提到。其中第3回贾宝玉出场的经典形象里就有“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这里的“石青”是指用一种蓝色的矿物质(蓝铜矿)颜料染成的面料。“八团”是指衣服的面料上使用缂丝或刺绣制成的八个彩团的图案,八团的位置是:前后胸各一,左右角各一,前后襟各二。因八团织绣凸出衣面,故称为“起花”。“倭缎”,在当时只有贵族使用,与平民无缘。另外,在《红楼梦》第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的清单上,查出有“倭缎三十二度。”

这里的“倭”即指日本,倭缎就是指日本制造的绸缎,成为中国的舶来品。据《天工开物》记载,“倭缎”原系日本织造,后漳州、泉州等地仿造日本织法制成的缎子也称“倭缎”。据《大清会典》记载,江宁织造局每年织倭缎六百匹,实现了“国产化”。另据《池北偶谈荷兰贡物》载,康熙三十年荷兰贡品中亦有绿倭缎,估计系西洋人仿造东洋人的杰作。

图4

那么,这种倭缎有什么特点呢?《五彩云霞》收录了一件清代挽袖,图案为盘金绣“凤鸣朝阳”,使用的白色缎地就是倭缎(图4)。这种倭缎一是洁白如玉,使用丝线绣出来的图案非常鲜艳;二是光亮平滑,闪耀着丝绸特有的美丽光泽。三是质地较其他绸缎稍微厚实一些,手感更好。

有人认为倭缎是一种起花的绒缎,应该叫“倭绒”,这是认知上的错误。那么,倭缎在中国丝绸中处于怎样的档次呢?明清时期朝鲜半岛流行一本叫《老乞大》的会话课本,其中《卖绫子》一段提到:

“你有好绫子么?”“你要什么绫子?”“我要官绫子,那嘉兴绫子不好。”“客官你要绢子么。我有好山东大官绢、谦凉绢、易州绢、倭绢、苏州绢、水光绢、白丝绢。”“我只要大官绢、白丝绢、苏州绢、水光绢。其余的都不要。你有好丝么?我多要些。”“要什么丝?”“我要白湖州丝、花拘丝。那定州丝不要。”

从这些对话中可以体会到,客官要买的是高档的绫、绢、丝,而这里面并不包括倭绢即倭缎。因此,倭缎在当时只能算中低档次的丝绸。

五、表明北静王的身份和地位——官补

《红楼梦》中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北静王。说他神秘是因为书中并未交待他的身世,只是说他名水溶,年未弱冠,形容秀美,性情谦和。因祖上与贾府有世交之谊,故从未以异姓相见,更不以王位自居。而北静王总是在贾府兴衰的关键时刻现身。比如秦可卿出丧,他特设路祭,在路旁高搭彩棚,设席张筵,和音奏乐,哀悼吊唁。他专请贾宝玉相见,对通灵宝玉“称奇道异”,夸奖宝玉果然如“宝”似“玉”,“真乃龙驹凤雏”,并把皇上亲赐之鹡鸰念珠一串赠与宝玉。贾府被查抄的关键时刻,北静王赶到,亲自宣旨,从而撵走了锦衣府赵全,再与西平王一起负责处理贾府的事情。那么,北静王的身份和地位到底如何呢?《红楼梦》第15回通过贾宝玉的眼睛里所看到的北静王的穿着打扮,作了非常清楚的交待:

“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tīng,音听)带。”

这身穿着属于清代带有补子的官服,也叫补服,基本透露出北静王的真实身份和地位。

第一,清代皇家贵族所穿的补服如衮服、龙褂、蟒袍上,均缀以补子,以表明身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补,各级官员用方补。北静王的蟒袍应该是圆补。

第二,能够在蟒袍上织绣“江牙海水五爪坐龙”即正面龙的,只有皇帝及其亲兄弟一族,其他皇族只能织绣四爪或三爪龙,而且不是正面坐龙。民间服饰中则不许绣龙。因此,北静王的身份应该是王爷,即皇帝的亲兄弟一族,否则他也不可能把皇帝赏赐的念珠转送给贾宝玉。

第三,北静王既然是皇亲贵族,就没有其他特别的官职。其爵位是郡王,仅次于亲王的地位。按照《红楼梦》所影射的清朝惯例,凡有贵族身份的是不允许从事任何具体工作的。因此,王爷本身就是一个皇族的身份了。至于北静王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到底是谁,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多种说法不一。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乾隆皇帝的第六子爱新觉罗永溶,因为作者曹雪芹所在的曹家也是在乾隆年间彻底败落的。

图5

很多人都想知道“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的图案是什么样子,《五彩云霞》一书收录了一件民国时期的戏服补子(图5),尽管是方补而不是圆补,是戏服上的而不是真正官服上的,但人们至少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五爪坐龙”,并对清代官吏等级制度有一个真切的感受。

六、妙玉的水田衣——百衲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这位充满着高雅气质的美丽女子出场时,身着明清时期一款颇为流行的服装——“水田衣”。在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只见妙玉头戴妙常冠,身上穿一件月白素袖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

妙玉是带发修行之人,这身打扮为的是凸显她高贵脱俗的心灵。其中外面罩的“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特别典型:“水田”是服装制作的一种样式,由各色碎布拼接起来,称为水田衣;“青缎”是服装的基本颜色仍然为蓝色;“镶边”是衣缘处镶嵌着花边,这样就使拼接起来的碎布形成一个整体;“长背心”是指前胸和后背遮住腹部垂至膝盖的背心。这种衣服穿在一心修练的女人身上,简单、纯朴而别致,富有韵味。

图6

水田衣其实也是袈裟的别名。《五彩云霞》一书收录了一件清代的金丝线红色袈裟,庄重华美(图6)。袈裟长厘米、宽厘米,红色缎地由21块构成,以盘金绣和铺绒绣两种针法,精心绣制出17朵美丽的莲花和12个黑色的“佛”字,表示佛坐莲花;周围衣缘有36朵连枝牡丹花环绕,正中位置是鲜花拥簇下的蝙蝠,表示福从天来。这件清代袈裟尺幅宽大,出自北方庙宇,历经百年之久,仍色彩亮丽,鲜艳如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袈裟一般是由多块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画,故名水田衣,也叫百衲衣。“衲”者,“纳”也,百纳的不仅是长者衣服的零碎布料,更是“纳”长者阳寿,并在衣上为小辈们作生生不息的祈祷,是长辈们对子女生命理想的寄寓。

七、少女们喜爱的紧身小衣——坎肩

在《红楼梦》的人物中,众多少女都喜欢穿坎肩,书中称为“坎肩儿”、“小袄儿”、“小衣儿”“背心儿”,都是指坎肩。比如宝钗穿着“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坎肩儿”;袭人“穿着银红袄儿,青缎坎肩儿,白绫细折儿裙子”;晴雯“只穿着葱绿杭绸小袄,红绸子小衣儿”;紫鹃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罩青缎夹背心”;宝蟾穿着“片金边琵琶襟小紧身”……这就是说,坎肩这种紧身小衣是那个时代少女们的喜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常服。

《五彩云霞》中展示了几件晚清至民国期间的坎肩。坎肩又称为紧身、搭护、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多种。坎肩由于没有双袖,在服饰中处于从属的地位,穿在里面。但是,自从清代以后,人们在坎肩的造型、用料、装饰、绣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其从属的地位得到改变,许多人把坎肩改为穿在外面,像氅衣、衬衣、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个坎肩。到清代中后期,在坎肩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加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还在下摆加流苏串珠等饰品。

图7

此民国坎肩为对襟坎肩,暗扣,双侧开气,使用红色缎地,盘金绣出两个大团寿和三十五个小篆寿(图7)。团寿线条由“卍”字纹组成,优美醒目。小篆寿线条笔画飘逸,延绵不绝。与团寿相匹配的,是“三蓝绣”团花,即绣工选择几十种色相接近、色度不同的蓝色丝线,巧妙地相互搭配、掺针,把花卉图案描绘得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好似红、黄之间突然冒出了青花瓷般的蓝色,十分养眼。

八、窄袖口的上衣——箭袖

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的装束时,屡次出现了箭袖。箭袖不是单纯指袖口,而是指一种窄袖口的衣服。如闪亮出场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第8回“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第15回“穿着白蟒箭袖”;第19回“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第52回穿着“荔枝色哆罗呢的箭袖”;第94回穿着“一裹圆皮袄,狐腋箭袖”等等。

根据《红楼梦》中的这些描述,箭袖是专有名词,指一种窄袖口的上衣,因此也叫箭衣,但不能叫箭袖衣。有人认为箭袖指的是旗装的“马蹄袖”,而且是旗装的标志性特征,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箭袖和马蹄袖是两种不同的袖制。满族的马蹄袖是在传统的箭袖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把箭袖的袖缘改为马蹄状,这也是马蹄袖名字的由来。

图8

《五彩云霞》中收录了一件民国箭袖(图8),是使用高档白缎制成的,立领、直袖收口、对襟、盘扣、滚蓝边、左右开气。这里可以看出箭袖的大致形态,是从袖根到袖口逐渐收紧。其实,箭袖这种窄袖口的服装,与明清时期汉族地区流行的宽大袖口的服装特别是挽袖服装,是相互对应的,一短一长,一窄一宽。

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古代称为窄袖。北方民族服饰以箭袖居多,且寒冷地区的袖缘大多宽厚。宽厚袖缘容易上翻,便于骑射和劳作,把袖缘放下可以保暖。因为袖口窄小,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颇为方便,也易于保暖。所以,千百年来,从军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广为流传,成为汉服的一种袖制。

九、传递爱情的信物——荷包

荷包是古代男女佩带的一种小型装饰品,内装什物,悬挂在腰间。荷包起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明清两代,成为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必备的行头。

《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荷包的情节很精彩:

贾宝玉身上系的荷包被小厮们尽行解去,林黛玉知道后“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要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忙赶过来,——早已剪破了。宝玉曾见过这香袋,虽未完工,却十分精巧,无故剪了,却也可气。因把衣领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荷包解下来了。递与黛玉道:‘你瞧瞧,这是什么东西?我何从把你的东西给人来着?’”

由此可见,第一,荷包可以系在腰间,也可以系在衣襟上,还可以挂在脖子上。第二,荷包有很多种,香袋也是一种荷包。第三,荷包是男女之间表达感情、传递爱情的一种信物,不能随便转送给他人。第四,女子绣荷包是一项手工技艺,是学习刺绣的一个重要方式。

清代的皇帝、皇后和太后,常把荷包作为赏赐下属大臣们的赠品。因此,从官场到民间,人们都喜爱佩带漂亮的荷包。

根据荷包中所装物品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荷包、香荷包即香囊或香袋、烟荷包即烟包、吉祥荷包以及名片夹、靴掖等。根据制作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方荷包、褡裢荷包、葫芦荷包、腰圆荷包、抱肚荷包、挂件荷包等。

图9

荷包虽小,但制作精细,尤其是上面的刺绣工艺,往往反映着宫廷和贵族的生活追求,代表着一个地区刺绣工艺的较高水平。《五彩云霞》一书中收录了一件民国时期的香荷包,又称香囊(图9)。此荷包是专门装入香料或能散发香味的中草药的荷包,造型为葫芦,在蓝色缎地上,正反两面用平针绣和铺绒绣,描绘出两对象征幸福的佛手,用盘金绣镶边,再加红绿两色流苏,十分精巧。

我国民间佩带香荷包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端午节时佩带香荷包可以避邪,消灾免祸。此外,香荷包还有装点服饰、净化空气的作用。民间常以香荷包作为男女之间传情信物,未婚少女常常精心绣制香荷包,以便将来送给素未谋面的情郎,展现自己的才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