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树深时见鹿在文艺圈爆红,可你知道下一 [复制链接]

1#

曾几何时,古风句子开始在文艺圈弥漫开来:浮生如梦,白云苍狗,岁月静好,相忘江湖,一入红尘深似海,归来仍是少年。其中李白有一名句被许多人引用到社交网络,曰“树深时见鹿”,其后往往跟随着一句“海蓝时见鲸”。乍看果然古风浓浓,然殊不知此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按照错误的理解方式,这两句意思是:在树林浓密的时候能见到野鹿,在大海深蓝的时候才见到鲸鱼。“树深时见鹿”出自李白的早期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其实句中的“时”不是指时间,而是“时而、偶然”的意思。下面我们就一同进入李白的浪漫国度,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文艺。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大约在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在四川江油县的戴天山大明寺,遍读诗书,修身养道。这一天,他登山寻访道士却没有寻到,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文艺篇。那么它究竟有何妙处?

这首诗构思并不复杂,共四行八句,每两句可分为一节,前三节主要讲“访”,但每一阶段的“访”都层层递进,而最后一节则主要讲“不遇”。虽然它不如李白后期诗歌的酣畅飘逸,但却拥有返璞归真的真挚洒脱,满是文艺气息。

“访”的第一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有犬有水有桃花,这说明此处应是位于山脚之下,这是李白入山的第一程。另一方面,溪水潺潺,雨露桃浓,这一颇具禅意的画面展现了戴天山的美丽景色,使人一下子就浸入到了诗意之中。最后,“带露浓”点明了时间是清晨,与下一程的“溪午”相呼应。

“访”的第二程:“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绝之笔,诗意是:树林幽深浓密,时而能碰到野鹿出没;正午时分,只有溪水流动,听不到敲钟的声音。细细想象这个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李白的眼睛所见,才可知这两句是极力突出山中的幽静的。

野鹿喜静,能见其时而出没,说明人迹罕至;溪流声小,却清晰可闻,说明山间极其安静。按理说,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间,但李白没有听到,说明道院无人看守,暗示了“不遇”的结局。这两句不仅体现出诗意,更是禅意,更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比“海蓝时见鲸”有韵味多了。

“访”的第三程:“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从清晨入山,到正午不闻钟,至此李白终于到达山顶的道院,看到了高山深涧、危峰兀立:野竹分裂云雾直入青天,飞泉瀑布悬在山峰之上。这是一个纯自然生长、不经人工修饰的净土,体现了道士的淡泊与高洁,也体现了李白洒脱的情怀。

结局是“不遇”:“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经过层层铺垫,三段寻程,到达目的地的诗人才道出寻访不遇:道院无人,不知所去,只能独倚枯松,排遣愁绪。是啊,李白登次山的确不易,虽然一路风光一路歌,但还是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来完成,最后落得个无功而返,难免有怨言。

但我们需要清楚,这时年轻的李白正如初生朝阳一般,心怀远大抱负,胸中一腔豪情,对这等小事自然不足挂齿,倒是体现了他孜孜不懈的探索精神。好了,以上就是“树深时见鹿”的真实内容,通读全篇之后,不禁觉得这才是真文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