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纵横山水间记刘奇先生 [复制链接]

1#

姚全军

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审美作为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特殊工具,其作用再一次凸现。所谓世道人心,审美这种达成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维系的情感状态,早已经处处生根发芽,并酝酿着文艺新风再一次成为显学,受世人瞩目,得万众期待,这是盛世带给大众的机缘。因而,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看作是一场连续的审美行动,是我们的个体情感与社会意识和自然环境不断博弈、磨合、彼此消融、演化的进程。

前哲说:艺术源于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相见有无数人奋力进取,却在大半生的时间里只能感受到生活无尽的压力,虽有生活却看不见生活的美;亦有许多人想要通过艺术之路走向腾达,他们几乎用尽全部力量,也照不见无处不在的美、找不到每日里迎着朝阳前行的源动力。在生活中,我们也总是会际遇一些生而高贵、极有主张的人,让人油然敬佩、心生欢喜,他们能够将自己心中的认知化为身体力行——爱什么,讨厌谁,追求什么——他们能够用笔墨与纸张勤勉修行,问鼎艺术之境,达到出神入化,从自然到自觉,尽一己之力,形成社会影响,带动他人进步。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乎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得香甜的正果,才是完美的旅程。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始终保持少年应有的勇猛精进、永续跳动人之初具全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多数人走着走着就跑偏了、迷失在生活的压力下、诱惑中不得解脱,出现百态人生,无法善始善终。当下,私欲叠缠,杂念丛生,光怪陆离,正是审美出现前高温下的腐叶堆肥、风雨满楼、白露成霜的节口,守成者因循守旧、不敢思进取,开拓者剑走偏锋、击缶歌创新,待成的艺术家顾此失彼,化妆的艺术家充斥江湖,一般大众目不暇接,已经不能轻易鉴赏、鉴别艺术家的艺术高度、艺术成就。但这并不减少大众对艺术家这个群体盲目崇拜、艳羡不已、肃然起敬;或许,这就是艺术放下高高在上,结束高阁庋藏,走进平民民众的必由之路。毕竟,超凡脱俗,应该是每个人生而为人的终极梦想,生而浪漫,也许是每个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质地内涵;而艺术,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认知的多少以及自我工作、生活能力的运用水平、把握程度、认知方式和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

世人不自信,大多喜欢盼望奇人横空出世填充梦想;国人皆浪漫,总是期待出现些许奇迹点缀有生之涯,不管有没有人知道哪条路才是最正确的路,但是永远会有极少数人,坐看云起、柳青花明,不断拓宽视野,持续提升感知,始终相信艺术可以使人成为人,通达百艺,深谙书法,精通绘画、长于篆刻、澎湃诗文,洞察多项艺术门径,轻松穿越迷障、找见本心、以文化性、照见生命本源,这样的人被誉为艺术家,并从此开启精彩一生,把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氤氲思想、涤荡人心、传递情感的桥梁,引领凡人走出现实、穿越虚空、触摸天地自然之灵,从而承万般期待,受万众瞩目,纳万念成祥。

社会大众对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尊敬,映照进许多人的心怀,稍有能力的家庭都会让自己往艺术道路上试验一下、让家里的孩子艺术道路上送上一程,于是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就多了许多人在跃跃欲试、前行,慢慢地也就成长出来一群特殊的艺术人,用发自心间那一份对美、对好、对善的追求或坚守,用笔墨、用文字、用线条、用色彩、用刀石、用执着,记载、珍藏、呈现出来,实现自我的价值,慰藉思维深处的那一抹情愫。

中国知名书画家刘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以诗书画印及文章来持道求索、阐述思想、表达情感、传播正能的奇人。刘奇,字童伯、笔名黑木,南阳人。二月河先生说,早在年,广东举办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南阳这个小地方一下子入选了16件作品,这在全国地市级单位中名列前茅,南阳书法实力之雄厚,名动羊城,名震中国书法界,被人们称之为“南阳书法现象”。南阳书法群横空出世,并非偶然。它是长期酝酿、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是靠南阳一批勇于为艺术献身“虽九死而尤为悔”的健儿努力奋斗的结果。而刘奇就是这一群南阳人中的一个。世人盛赞刘奇先生,称其山水画作可谓“乱叠千峰掩翠微,卷拍层云穷碧空”,或说笔法精道,潇洒飘逸,或说结体崷美,章法巧妙,或大而化之说书法娇若惊鸿、翩若游龙,虽有一定道理,大多还是外行人的观感,有点大而化之了——既难免有溢美之嫌疑,又不能真确表述先生之本真。

先生执笔描摹山水,不惟眼中有山水,而是因为胸中怀山水、心中有愉悦。先生说古善画者外师造化、观物察己,处处以物度理,已景度情,今善画者多爱画黄河雄浑滔滔、长江连绵不绝,对技法热衷不已,对于高峡平湖,丹水北送背后所蕴藏着的大情大爱却无动于衷;说绘画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呈现于世界的绚丽瑰宝,传承优秀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当代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先生历时三个春夏秋冬,走遍家乡南阳十三县区,跋涉淯水、淮源千条河流,攀登伏牛山、桐柏山百座峰峦,白描千张构图,书写近十万字见闻,几年来,陆续推出生态南阳大美山水系列画展,引导宛人回眸内视、心生自豪、聚爱家乡。

伏牛之秋图:画里秋山红,心中秋意暖;千帆向何渡,家在伏牛山。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真切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哲学、宗教、文化的综合体现,比如诗经就是中国文化的最早呈现,诗经共计首,其中仅来自南阳区域内的就有——《周南》桃夭等十一首之多,周南指的就是南阳(成周之南),从历史上看,南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百一十万年前就有南召猿人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由此可见南阳人自古就有用诗来歌颂生产劳动、记录生活向往的爱好和能力。先生每作山水画卷必配诗文,歌以咏志,如:溪山过雨图:溪山雨过天已晴,山脚枯塘水初平;招来天下行路客,渔家新沽五粮醇。淮河岸边:淮河一带多金黄,万里晴空飘稻香;遥见小村炊烟起,一排鸿雁飞南方。

溪山过雨图:溪山雨过天已晴,山脚枯塘水初平;招来天下行路客,渔家新沽五粮醇。

淮河岸边:淮河一带多金黄,万里晴空飘稻香;遥见小村炊烟起,一排鸿雁飞南方。

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表达,书法艺术通过各样字体的汉字用墨分五彩的变化,来体现天人合一、阴阳均衡、五行演化等人与天地信息交换互化,达到一种朴素、简约、极致的美,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适逢中年创业,先生殊感不易,特赐书法作品一幅: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艺术家、清末状元、两代帝师翁同龢的联子,翁同龢为官办有三件大事为人赞颂,一是平反杨乃武小白菜冤假错案,二是支持盛宣怀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三是举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才,被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这副对联寓意深远,歌颂真诚,赞美友谊,教诲做人,寄望未来,鼓励上进,这是对我在创业之初最好的祝福,我很喜欢,先生修养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先生精通真草隶篆,尤以行书盛名,这幅作品如云行长空,其乐融融,山溪奔涌,一往无前,悬挂身侧,龙马精神、水起风生。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当下,我们生活在以不断迭代更新的科技成果为生产工具作支撑的时代里,借助简单工具,凡人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等技术拥有先民想象里面神仙般的视听能力,至于拨云见日、呼风唤雨都是小意思,母鸡天天下蛋,奶牛四季产奶,肉猪三月长成,五谷亩产吨粮,早已司空见惯。然而,科技也是把双刃剑,人类在不断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遭受着智慧的反噬。当工人排列在流水线上,当白领困顿于格子空间,当霓虹遮蔽星空明月,生产效率看似得到巨大提高,物质的丰富虽已妥善解决,却并没有为人们带来多少解放,反而像一道枷锁阻断了人们向往的天空,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匮乏、空虚。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劳动、生活秩序早已归于尘埃、荡然无存,曾经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早已经化为九九六的幸福时光,自愿加班的节约通勤。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习惯于屈从匆匆人流,追逐利益营生,稍有闲暇则以观小视频来享受生活,以打游戏来打发时光,用美颜来遮蔽岁月的印痕,用鸡汤文字倾诉情感、表达衷肠,多少人慢慢迷失了自我,好像庄子梦里的那一只蝴蝶,再也分辨不清孰真孰假,孰生孰亡。

好在先生不仅敏于心,而且笃于行,沉心篆刻,一合知行;把方寸章看作一个世界砥砺一颗方寸心,将几个字视为半生图腾究竟三事坐立行;学甲骨片石、模秦汉画像、师明清印鉴,融古今章法于两把刻刀,汇三山三水入一块黄石。先生善于治印,师从剑锋老人,篆刻功力尤为精深,莫道方寸间,山海几千重,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云蒸霞蔚,阴阳变化,气象万千"。

世人见闻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展八面开花、办到各地,皆夸赞先生厚于接人待物、往来交际天下、善纳新生事物、游方天马行空,从而眼热心动。却不知先生只不过是对家乡的黑土地爱得深沉,因而总是能脚踏实地,日常笔耕不辍,记录人间温情,每年用十万字文章,几百幅山水画稿、不计数临贴、篆刻印章上下求索,证道修心。多少人受先生个人魅力感染,为先生勇于践行打动,因为是志同道合而惜惜相惺,因为有共同追求而风雨兼程。

坊间传言:教会徒弟,饿死老师。商品社会,凭什么非得把自己一生所学传于非人、供给大众呢?凡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皆留一手绝招傍身,更多情况则是将一技之长当成传家珍宝,宁肯得罪人,决不收徒孙。如此种种皆因自古文人相轻而无端,欺师灭祖的勾当在文场往往也是屡见不鲜。择徒选德,原是本分之举,就算敝帚自珍、倒也无可厚非。

先生则不这样想,先生认为我们的文化自古源远流长,无数前辈为之添柴抱薪,艺术本来就属历史瑰宝、公共物品,艺术从业者的成长之路不外乎外师造化,上学先贤。譬如书法之道,历史一降,皆学二王。所谓师者,不过是年长几岁,以兄论之,兄友弟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罢了。因此先生授徒、不宥门户、不拘一格,三教九流,宽进研修,集百家之汇通,破专科之樊笼,戏称刘家班,实际上是想通过自家的努力,尾翼前人为家乡的生态,添加些可能。先生教诲我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美的追求,那是我们对平凡生活以外的事物的希翼。

一切物品都将随着时间渐渐腐朽,一切理想都会随着时间逐次蒙尘,所有的人都会在时间的洋流里消失、无影无踪,唯有艺术之精神会因为艺术从业者的审美及审美的传递中进程历久弥新。(作者系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副秘书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