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师傅的话不辜负他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15/4449286.html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听师傅的话不辜负他

在职业生涯中,师傅是那个将你“领进门”的人。他手把手教你学习技术,他面对面教你如何处事。他也许唠唠叨叨,也许惜字如金,他可能劈头盖脸地训过你,也可能循循善诱地开导过你。师傅最让你难忘的那句话,有的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听似平常,仔细咂摸才能品出滋味。那是他的经验和体会,也是他的叮嘱和期许。师傅会带着你走一段,而那句话将陪你走更长的路。

——编者

徐梦龙

刚毕业进入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从安静的教室陡然进入嘈杂的车间,每个人都在风风火火地忙碌着,而我就像个局外人,有些迷茫。

这时候,我遇到了师傅张怀红。原本我以为所谓的师徒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后来跟师傅的相处中我才慢慢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师傅。尤其是师傅的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手上没功夫,拿不住焊把子;腿上没功夫,当不了好焊工。”

我记得第一次跟随张师傅焊接XCA基本臂的时候,由于我当时还不会焊接大吨位,根本无从下手。“哎,愣着干啥,过来。”一声大吼传来。在当当当的锤击声中,说话全靠吼已成为习惯,对于我这才来了几天的新人,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

“你没看到你头顶的工件吗,想啥呢?”训话的是我的师傅张怀红,别看他一副瘦弱的样子,一旦看见安全隐患发起火来,嗓门格外大。

“把这台活干了!”从认证结束后,师傅就让我独立干活。我硬着头皮上,看着自己干得不成样子的焊缝,垂头丧气地看着师傅,等着挨批。

“看着我干啥,继续干啊!再摆动得慢点,手再稳一点,这个得多练,没有捷径。”

“让我多干,干毁了,难道你不用返工修复吗?”我心里埋怨着,双手不情愿地晃动着焊枪。

好不容易到下班的时间了,我说:“师傅,我先走了!”听到一声“嗯”,我逃一般离开车间。

坏了,钥匙忘带了。我急急忙忙回到车间,同事们都走光了,但我的工位上还有人,是师傅在修我干的焊缝。

“怎么又回来了,正好看看你干的活。”师傅一边修一边给我讲注意事项,“要想不修活就得把活干好了,其实你干得少我更轻松,但想学会,必须得多干!手上没功夫,拿不住焊把子;腿上没功夫,当不了好焊工。”

“嗯。”我怔怔地看着他应了一声。

现在的我手和腿的技术也算是工段里的“小功夫熊猫”了,时隔一年回想起来,如果那天我没有回去也许不会发现,是师傅在背后默默地用焊枪一个一个填平我挖下的坑,他是对自己严格的匠人,对徒弟严厉的师傅,是我们都要学习的榜样、标杆!

3月31日,中铁哈尔滨局绥化工务段举办钢轨焊补培训班。青工李超学得比别人慢,师傅对他说:“慢点没关系,细磨多练,你把自己看成笨鸟,抢先飞呗!”吴健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廉玉涛

记得小学的时候就听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但是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这句话会带给我多大的启示,毕竟这句话太过平凡,太过朗朗上口,普通到七八岁的孩子都可以脱口而出。但是在进入岗位后,从师傅口中说出的这句话,却让我发自内心地受到了触动。

年,我刚刚来到南堡作业区入职不久,指导我的是张师傅。那天天气闷热,我们正在进行常规的巡检工作,突然一个电话打来,告诉师傅5号注水泵出现了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张师傅立刻带上工具,和我一起前往5号注水泵房,面对80℃高温的泵房,张师傅蹲下来一点点检查,十几分钟后,高温的泵房就已经让我们汗流浃背。我有点着急地说了一句:“我的天,这啥时候才能查到问题?”师傅看着我,慢悠悠说了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然后擦擦汗埋头继续检查,半个小时左右,师傅终于查到问题,并进行了零件更换,设备恢复正常运转。出了门后师傅伸伸腰,笑着对我说:“看,我说的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那一刻,我第一次对这句话有了异样的感觉。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师傅在啃完难啃的“硬骨头”之后,笑呵呵地说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句话让我感觉到是那样的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如今,从业已经多年的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徒弟,也经常在工作中无意且频繁地说出这句话。每次说完,我都会想起我的师傅张伟,是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句话赋予了沉甸甸的分量。

抚顺石化洗化厂职工刘忠(左)在给徒弟讲解操作要领。王秋摄

“为荣誉而战”

口述/苑闯整理/王秋

我叫苑闯,是抚顺石化洗化厂生产分厂工艺四班的DCS操作员。年,我和师傅刘忠双双获得全国烷基苯行业技能对抗赛金牌。

整个比赛有三块金牌,我们班就得了两块。别人都很纳闷,因为我以前参加厂里和公司比武,从没取得过好名次,这次却以总分第一名拿下了金牌。

一切都源于师傅的那句“为荣誉而战。”

我师傅是抚顺市比武状元,公司比武状元。公司有规定,公司级别的比武,老状元不参加,因为以赛代训也是一种培训方式,要激励更多的人比武成才。师傅那年52岁,是高级技师,晋级也到顶了,当时他91岁的老父亲生病,母亲87岁,都需要他照顾。但厂领导找到他说:“这回是全国比赛,你不参加,我们拿金牌没底。这回是代表中石油参赛,要为公司争光,为中石油争光。”

师傅跟我说:“咱们一起为荣誉而战!”

备考可不容易。光“每周一练”题库就有上千道题,还有《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等一摞书。师傅虽说实践经验丰富,可毕竟50多岁了,年轻人看一遍就能记住的,他得看好多遍。而且他是值班长,一会儿这事,一会儿那事,一个班还要下去巡检4次,根本没空看书。下班他又要先去照顾父亲,然后才能有些时间复习。那段时间,他晚上12点前从没睡过觉,闹钟却一直定在早上4点。

比赛倒计时一个月时进行封闭训练,我感到“压力山大”。师傅给我打气说:“你这样,别人也这样,就看谁坚持到最后。我们不是为自己,是为企业而战,为荣誉而战!你小子有本事就考我前面,拿第一。”

最后,师傅和我双双拿了金牌。这是奋斗得来的荣誉!

“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李晓波

“最难忘师傅吴刚说的一句话,就是学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月30日,当问及最难忘师傅的哪句话时,川煤集团华荣能源公司绿水洞煤矿机电队机组班职工王朝阳笑着说道。

王朝阳口里的吴刚已经在年10月底退休,作为曾经闻名于电钳检修一线的钳工大拿,他用自己的工作表现获得了矿井检修设备“免检”的特殊荣耀。

年初,从矿井掘进五队电钳班转岗到机组班来的王朝阳与吴刚签订了师徒合同。“上班第一天,他就带我到了一线,看了一场检修大戏。”王朝阳回忆,年2月12日上午,正在机组车间教他水泵维修基础知识的师傅接到连队通知,赶快到井下风巷维修抽采队反井钻机。据队长李志军电话里介绍,抽采队井下风巷反井钻机无法操作,现场作业人员已经反复多次换油泵、操作阀、安全阀,仍然无济于事,已经耽搁了三个班的钻孔施工。来到现场,吴刚在仔细询问维修人员检修过程和查看钻机运行故障后,不到5分钟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钻机空载运行,无重载导致负荷压力无法上去使得钻机无法正常启动。症结找到后,王朝阳配合着师傅三下五除二就把问题解决了。随后,吴刚又蹲守在现场,直到钻机操作人员打了3米钻孔,确认无问题之后,又同前来上中班的人员交代好操作注意事项才放心地离开。

出井后,吴刚再次结合这次检修将钻机运行原理向王朝阳做了解析,并郑重告诫他,凡事欲速则不达,问题判断、隐患解决都需要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长期积累。而每一次操作都要弄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能够达到什么效果。王朝阳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能型人才,被聘为初级钳工工人技师。

如今,吴刚已经退休了,该矿各单位都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设备出了故障,找他徒弟王朝阳,一样没问题。

师傅徐镇(左)给徒弟讲述稠油知识。

“谁也难不住,才是真本事”

赵春国文/摄

芦林山到乌鲁木齐油田机关参加培训,和一位讲课的上级部门领导聊起自己的师傅,领导说:“巧了,咱俩一个师傅。虽说离开师傅10多年,我也换了好几个工作岗位,却至今对他记忆犹新。师傅这个人,工作硬核,谁也难不住。”

他们口中的师傅叫徐镇,西北油田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鼎鼎大名的“活流程”“金点子王”。年,刚刚17岁的徐镇随着原地矿部第五地质普查大队挺进塔里木,从地震勘探工到采油高级技师、中国石化劳动模范,42年了,至今还拼搏在大漠戈壁的生产一线。

芦林山记得,自己从厂开发研究所调到采油一区给徐镇当徒弟,刚开始并不服气:“我是正规院校出来的大学生,又在开发所锻炼好几年,理论实践都有,师傅一直在基层,学历不高,凭啥给他当徒弟?”

没过多久,芦林山单独巡井,4-3计转站发生故障,原油送不出去,眼看情况越来越严重,却怎么也理不出头绪。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举起对讲机向师傅求助。也是奇怪,徐镇人在几十公里外,却比身处现场的徒弟还清楚:“你先检查系统回压,看现在回压多少,然后……”经过师傅一通指点,故障顺利排除。当芦林山翻阅着徐镇一尺多厚共十几本的技术笔记,才见识了什么叫“大神”。

“无论做什么工作,谁也难不住,才是真本事。”这是师傅徐镇最常说的话。采油区投入生产30多年,几百口井的油气管网、水管网,新老交织错综复杂,地面上的还好说,可以现场查流程;地下管网看不见摸不着,就成了“心腹大患”。每次疑难井重点井施工作业前,管理区领导都要让徐镇确认才放心。后来,徐镇干脆凭着记忆,重新绘制地下管网图。

谁也难不住,得有硬功夫。有口老大难的稠油井,每天产量20多吨,以前给管线增压一直采用外雇的泵车打水,每天要花1万多元,叫谁不心疼?厂里想了很多办法,效果总是不理想,泵车服务商更是放话“不用泵车不可能”。徐镇带着芦林山泡在现场反复琢磨,连续一个多星期熬到半夜,终于找到了改造的法子。老大难从此不再难。

有了师傅这个榜样,芦林山决心也要练出“谁也难不住”的真本事。

“这活拿出去不嫌丢人吗?”

口述/秦海峰整理/夏忠

“这活拿出去不嫌丢人吗?”每次在自检前,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三个月前师傅李春冲我发火的情景也随之浮现在眼前。

那是我第一次独立作业,师傅安排我把制作好的工件打磨抛光。以前配合他干过,作业步骤和技巧,我早已烂熟于心。调试好打磨机,他提问安全注意事项,见我张口即答,便去忙别的活了。半个小时左右,我完成了第一道工序,准备抛光时,他走过来,让我停一下,摘掉手套,手指轻轻滑过工件的焊缝,又用手背里里外外摸了几遍,面露微笑,说“不错”,便转身离去。在附近作业的小伙伴们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大伙都知道,我师傅对质量要求苛刻,能得到他的肯定真不容易。第一次“单飞”,就得到师傅的夸奖,我顿时心里乐开花,感觉沉重的抛光机也轻了许多,更加得心应手,作业速度也快了不少。完工后,我仔仔细细检查了好几遍,弯下腰,逆光看纹路错落有致,迎光则如同盛开的菊花。我想师傅来验收肯定又要夸我,还想着要说几句谦虚的话,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严厉批评。

师傅验收时,和我一样迎光、逆光看了好几遍。告诉我,粗看还行,细看纹路不细腻,让我换上细一号的研磨砂,里里外外抛两遍。装上研磨砂,工间休息铃响了,我想正面是脸面,要精美,侧面无所谓,没人注意到,于是就只研磨正面。

师傅发现了,要求我把侧面精细研磨一遍。我认为没必要,在无人在意的部位精雕细琢,不是找累吗?师傅突然提高了嗓门,嚷道:“你这活拿出去不嫌丢人吗?”我像木桩一样站在那里,被吓着了。刚刚还是面带微笑、和颜悦色的师傅,咋就翻脸了?后来师傅告诉我,那个工件没有正反面之分。

我恍然大悟,但是从那以后就落下了“病根”——自检时会想起师傅的话,检查得也格外仔细,生怕“丢人”。

“做事先做人”

张海余

“做事先做人”,多年来,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

这是师傅对我说的话,对我影响颇深。年9月,我初入社会,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太原公司。可刚进入单位,我一时间不能适应,工作中频繁出错。由于我的工作错误,甲方负责人对我进行了考核,而我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生出了他是在处处针对我的想法,怨天尤人。

这时候,师傅对我进行了开导。我记得那是一个暖和的下午,师傅来到我身旁,对我说:“小张,做事情和做人一样,出了问题不要抱怨,先找找自身原因,自己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要学会将别人的批评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有人批评你,说明你还是有进步空间的,做事情和做人一样,一定要谦逊、温和,不要整天埋怨别人。你看待事情的高度不一样了,看到的现象也不一样了,做事先做人。”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脑海中一直萦绕着“做事先做人”这五个字,从中领会到了积极面对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信念。时至今日,我依旧将那五个字作为我的座右铭,鞭策着我前行。

“害怕不害怕?”

杨金科

我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位师傅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郑州铁路局上街车站时的乔素珍师傅,而我最难忘的话就是她说的那句“害怕不害怕”。

当时,刚进入铁路部门,车站就安排我从相对简单的信号员做起。乔师傅当时30多岁,已有10多年的信号员工作经历,由于业务水平较好,车站领导就让她带我学习。

列车在铁路上行驶,主要靠线路旁边的信号灯指示,其行进的方向则是由线路上的道岔来控制的。信号员的工作就是根据行车指挥人员的指令正确及时地将列车前进的道路准备好,确保道岔位置和信号显示正确。

在学习过程中,乔师傅十分认真,详细给我讲解室内控制台上各种按钮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给我做示范,让我跟着做。在她的指导下,我的业务水平提升很快,几个月后就顺利通过了技能鉴定,也成了一名铁路信号员。而本着“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想法,领导特意安排乔师傅和我在一起搭班。

原来,我感到铁路工作很神秘,可是,当熟悉了之后,感到也不过如此,因此,有时对一些规章制度就打一些“擦边球”,图个省心省力。乔师傅多次提醒我不能那样,但我往往是嘴上说一定改正,心里却没太在意。

有一天值夜班,我在为一班列车排列进路时,突然旁边的电话响了。按照规定,在排列列车的进路时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我当时认为自己的业务水平已经可以了,完全可以一心二用,所以就用右手操纵信号按钮,左手接电话。结果,一分神,信号按钮按错了。我发现后惊叫了一声,旁边的乔师傅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来查看。由于工作经验丰富,她马上明白了问题所在,迅速按下控制台上的一个红色“取消”功能按钮,避免了错误的发生,又帮我排列了一条正确的列车进路。

当天下班之后,乔师傅专门找我谈了那件事情,问我“害怕不害怕?”

我当然害怕,如果没能及时阻止错误的发生,让列车进错线路,会造成什么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乔师傅说:“知道害怕就好。以后上班一定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确保工作万无一失。”

通过这件事,我切实认识到了铁路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规章制度有许多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必须对其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我牢牢记住了乔师傅那句“害怕不害怕”,变成了一个“胆小鬼”,也确保了后来的岗位生产安全。

责任编辑:尹文卓

本文来源:中工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