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初期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00:54晨曦映红了院墙,清风拂过了广场。阳光铺满了草地,林木染上了秋霜。老人在放风筝,孩子在逗蚂蚱。小狗在撒欢,麻雀在欢唱。在乡愁记忆馆重温往昔岁月,在塑胶跑道奔向幸福远方。这里就是新建成的东风迎宾公园,是东风人用最靓丽的环境彰显首都形象,迎接八方来客、留住乡愁记忆、记录美好生活的地方。一个城市的入城口,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东风迎宾公园位于姚家园北路西侧,紧邻北京朝阳站。旅客们下了高铁,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园,取迎接八方来宾之意,故命名为“东风迎宾公园”。东风迎宾公园公园规划考虑周边百姓需求,挖掘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结合拆除腾退空地区营造乡愁记忆、梨园春色等文化节点,坚持“公园里的城区”建设理念,在这个没有围墙、没有护栏的公园里,建成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通过缝合城市、亲近自然,编织市民家门口的绿色公园带。从公园南门进入不远处便是梨园春色广场,广场从上空俯瞰是一个京剧脸谱的形象,广场上的长廊安装了“生旦净丑”的木刻对联,在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交流表演空间的同时,也用京剧元素体现了东风的文化特色。从梨园春色沿着步行道往西,就到了银杏秋赏区域。这片区域是由新栽种的西府海棠、月季、杨树等树木,与在原地保留的银杏、老树刺槐、国槐等交织相映,形成颜色层叠辉映的秋叶观赏区,打造了诗情画意的林下绿化空间,向游人展现出一幅景色宜人的秋韵图。在“老树新景”区域,原来村庄里的几棵古榆树依然郁郁葱葱。听老一辈的人说,在他们小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刮来一片榆钱儿,在此落地生根,长出了小榆树苗。他们用几根小树枝把小苗围拢起来,然后一天天浇水,小榆树慢慢地就长大了。每一株古榆树,就如同原有村庄记忆的“守望者”,用虬枝密叶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城市的变迁,用一圈圈年轮诉说着一方山水的乡愁情思。它们是“活化石”,是“绿色历史”的见证,是自然特色风貌的名片,更是东风生态文明的一大标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对于许多东风市民来说,这是农村城市化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情感共鸣。迎宾公园里的四路居乡愁记忆展厅,就留下了这样一段回忆。翠竹掩映着红砖灰墙的老瓦房,门前的两棵柿子树,重现了东风乡人的往日生活场景。据一位老村民介绍,乡愁记忆展厅是由原村部办公室改造而成的,里面布置的实物器件都是东风的老百姓自愿捐赠的。小马灯、竹编草帽、还有犁、耙、镰、锄等农耕农具……这些镌刻着岁月印记、蕴含着人生情感的老物件,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现住东风苑社区今年75岁的王大爷是东风迎宾公园的常客,他说“这些保留的木篱笆、石榴树、柿子树,还有着红砖灰墙的小院,跟我记忆里一模一样,把它们留在公园里,我很高兴,它是我们的回忆。”“我们原来住在这里的村民都搬到了临近的东风苑社区,能够就地回迁,住上设施完备、现代化的新小区,乡里乡亲又成了新邻居,我们很满足。我有空就会带孩子过来看看,延续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记忆,感恩时代对生活带来的改变”,原辛庄村村民董梅回忆。星火西路8号院居民赵淑霞高兴地说:“这步道,这广场,没说的!以后老姐们锻炼身体、遛弯,我就约在这儿了!”据东风乡城乡建设办副主任董亮介绍,下一步,东风乡将继续打造公园南侧大华窑的水域空间生态面貌,实现大华窑沟与公园内原四路居排水沟连通,同步配合园林绿化局推进朝阳绿道建设,通过水系和绿道将东风迎宾公园与周边绿地贯穿起来,不断美化迎宾公园自然水域,与绿色空间共同形成蓝绿交织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