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雾茫茫,枯枝摆动,郊野无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觉?当然会觉得寒冷了,也许还会滋生出几许惆怅。自然环境的冷暖,可以让人产生感情变化。看着画中荒寒的景色,你是否想到了久未谋面的亲友,是否想到了曾经爱过的那个人。
这幅画是清代画家戴熙的作品,名为《野水寒塘》。从画中景色判断,他画的是江南深秋或者初冬的郊野。画中弥散着一股寒意,雾蒙蒙,湿漉漉,让人想到入骨的寒冷。也许有人觉得,这是无稽之谈,纯属主观臆测。那么接下来,就分析一下,戴熙如何画出寒意。
戴熙野水寒塘
戴熙生活在清代后期,曾经入朝为官,后来辞官回乡,在江南一带传道授业。书画创作是戴熙的业余爱好,即便如此他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擅画山水,作品有清初正统派的影子,又能独辟蹊径从元人笔意中吸收养分,形成了清新淡雅、古朴苍润的风格。《野水寒塘》突出寒意,戴熙在多个方面下足功夫。
画近景水岸,戴熙皴点并用。仔细看山石轮廓出,密布一层苔点。苔点并非呈现出浑圆的样貌,而是有笔锋露出。这样处理,由点及线,再形成块面结构,画出石块的肌理。古人并非不懂立体结构,传统画论有“山分八面,石有三方”的观点。有了立体感就有了空间变化,有了空间变化有利于戴熙表现寒意。
戴熙野水寒塘局部
从岸边过渡到田埂,再从田埂过渡到无穷远处,仿佛置身于苍茫大地。墨色变化辅助笔法,营造出冷的感觉。墨分五色,哪怕淡墨只要运用得当,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野水寒塘》中的墨色以干、淡、湿为主,体现在视觉上就是满眼灰蒙蒙一片。
灰色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只要起到衬托作品。有了灰色的陪衬,干墨画出的苔点更加立体,画中留白更加鲜明。灰色带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让人感到寂寞空虚,恰好可以反映荒寒这个主题。
戴熙野水寒塘局部
好的作品需要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山水画也不例外。戴熙从笔墨、构图入手,画出有温度的山水。他的技法源于传统,他展示出的表现力,超越了前辈画家。有的时候,不要总是诟病古代画家死板、不知道变通。如果他们遇到合适的主题,就会在创作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这是一幅表现力十足的山水画,这是一幅让人过目难忘的山水画。戴熙摆脱了技法的束缚,运用抒怀的手法进行创作。由此,这幅《野水寒塘》充满了文人气息。古来圣贤皆寂寞,戴熙何尝不是如此。
戴熙野水寒塘局部
感受画中的寒意,看着空中的大雁,时光流转,岁月更替。戴熙画出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也画出了内心中关于生命的思考。
拓展阅读
中规中矩的山水画,方士庶绘《秋声烟波》
他把苏东坡的诗句画成画,好不好请您说说看
石涛《清泉石上流》
诗画山水,图解唐诗佳句,董其昌《王维诗意图》